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耳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临床处置建议|专家共识

2023-04-2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耳念珠菌常呈多重耐药,一些菌株(型)对现有的3类抗真菌药均耐药。该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或两者同时具有内源性或诱导型耐药。

日本于2009年最先报道耳念珠菌,患者是东京一名70岁女性。国际抗真菌监测计划(SENTRY)中一组罕见念珠菌的调查显示,2009年之前耳念珠菌的分离极少,2004—2015年4大洲复核的15271株分离株中,只有4株为耳念珠菌。美国于2015年报道该菌,引起关注。回顾性复核发现1996年韩国已分离出耳念珠菌临床菌株。与2015—2017年平均值相比,美国2018年临床病例数共有323例,增长了318%。


中国内地最先由北京大学王辉教授团队于2018年报道该菌。目前中国内地(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数量已达25例。皮肤可携带该菌,不造成感染,但可传播给其他人。该菌可以引起医院感染,包括ICU获得性感染。该菌可以引起暴发或较大数量患者感染,印度、南非均有相关报道。该菌致死率高,风险因素与其他念珠菌相似,包括高龄、糖尿病、手术、化疗、慢性肾病透析、HIV感染、机械通气、使用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肠外营养、抗细菌药物或抗真菌药物、插管(呼吸管、喂食管等)。

临床诊断

耳念珠菌可定植于人的皮肤与黏膜表面,也可分离自伤口、直肠拭子、咽拭子、呼吸道、尿道等部位,因此自临床样本分离后首先应判断是定植还是感染,定植人数约为感染患者的2~3倍。在目前已经报道的耳念珠菌疾病谱中,血流感染为主要的感染类型,占所有耳念珠菌感染的40%~100%。目前,耳念珠菌引起的真菌血症的全球发病率知之甚少,死亡率为49%~68%。其他感染类型还包括插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耳部感染,罕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感染。

 

推荐

血液、正常无菌部位(本共识指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盆腔积液、关节液、腹膜透出液、深部组织标本等)分离出耳念珠菌,有诊断意义。无菌部位感染相对少见。

送检样本(血液标本除外)应做直接涂片,如涂片镜检发现酵母样孢子,且经培养或分子生物方法鉴定为耳念珠菌,提示感染可能。非无菌部位标本培养阳性,应结合标本直接镜检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一般与其他念珠菌情况无明显差别,可参照执行。耳念珠菌临床感染多见于医院内聚集性或暴发性感染,诊断的难点在于实验室对分离株的准确鉴定。

推荐

临床患者进行分级诊断

参照网站https://www.cdc.gov/fungal/candida-auris/,分为:(1)定植:患者分离出耳念珠菌,但无感染的临床表现;(2)很可能的临床病例:患者有近似的(presumptive)微生物学证据且具有流行病学关联,如分离鉴定为希木龙念珠菌,所在机构明确有耳念珠菌存在,但分离株菌种还未确证:(3)确定的临床(确诊)病例(confirmed clinical cases):患者明确分离出耳念珠菌,并有明确的该菌导致感染的临床表现。


 

临床处置

推荐

鉴于该菌流行率低,常规经验治疗不必覆盖该菌。

免疫低下或黏膜屏障受损患者经验治疗时需要覆盖耳念珠菌的情况包括:(1)患者有明确的耳念珠菌定植,或者上一次是明确的耳念珠菌感染;(2)患者没有处在隔离单间,所在病区有耳念珠菌定植乃至流行:(3)患者明确是念珠菌感染(如无菌部位标本涂片已见),经验治疗无效,在明确诊断之前,可以先行覆盖该菌。经验治疗需要覆盖该菌时,因三唑类及两性霉素B有一定耐药性,推荐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如为中枢神经系统或尿路感染,推荐两性霉素B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

推荐

确定耳念珠菌感染后,抗感染目标治疗应基于临床表现(如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个体化特征(如免疫力、肝肾功能等)、PK/PD等临床药理学原则、国内外指南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如果有可信的药敏试验结果,优先考虑敏感性药物。

推荐

耳念珠菌血流感染时,首选药物为棘白菌素类药物:

(1)卡泊芬净,首次负荷剂量70 mg,iv,第2天开始给予50 mg/d,qd,iv;(2)米卡芬净,100 mg/d,qd,iv;(3)阿尼芬净,首次负荷剂量200 mg,iv,第2天开始给予100 mg/d,qd,iv。


替代或联合药物:

(1)多烯类药物:脂质体两性霉素B 3~5 mg·kg-1·d-1,iv,或两性霉素B 0.7~1 mg·kg-1·d-1,qd,iv,在对棘白菌素无反应的情况下,推荐脂质体两性霉素B单用或与棘白菌素联合治疗;

(2)三唑类药物:伏立康唑,第一天400 mg(或6 mg/kg),q12h,之后200 mg,q12h;泊沙康唑,100 mg/d,iv。研究发现,复方磺胺甲噁唑与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有协同抗耳念珠菌效果。明确诊断后,在免疫力恢复、原发性和播散性感染灶去除及血培养2次(间隔1~3 d)阴性后,至少继续治疗2周。

推荐

耳念珠菌心内膜炎时,首选药物为棘白菌素类药物:

(1)卡泊芬净,首次负荷剂量70 mg,iv,第2天开始给予50 mg/d,qd,iv;

(2)阿尼芬净,首剂200 mg/d,qd,iv,之后100 mg/d,iv。

替代或联合药物:两性霉素B(0.7~1 mg/kg,qd,iv)+氟胞嘧啶(25 mg/kg,qd,iv/po)。抗真菌治疗需要更长时间,数周至数月。棘白菌素长期治疗无效可能与耳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有关。适时考虑联合手术治疗

推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推荐脂质体两性霉素B(3~5 mg·kg-1·d-1)单药或联合氟胞嘧啶(25 mg/kg,q6h,po),或参照其他念珠菌治疗剂量。不推荐棘白菌素类。该类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组织渗透性差,在脑脊液中含量低,治疗通常无效。

推荐

口咽部感染时,以棘白菌素类药物或制霉菌素漱口,150万~200万U/d;HIV阳性合并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建议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同时抗真菌治疗。

推荐

外耳炎、乳突炎时,局部制霉菌素或口服制霉菌素(50万U/d,q8h),适时考虑外科清创。

推荐

下呼吸道感染时,经验治疗不建议常规覆盖该菌。鉴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很高,如怀疑该菌感染导致肺炎,推荐使用棘白菌素(剂量用法同心内膜炎)进行经验性治疗。建议采集肺组织标本检测以确诊,从患者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离耳念珠菌的意义很难确定。

推荐

尿路感染时,推荐两性霉素B(0.5 mg/kg,iv,qd,7~10 d)+氟胞嘧啶(25 mg/kg,po,q6h);或参照其他念珠菌治疗剂量。不推荐棘白菌素类,因该类药物在尿液中浓度低,治疗通常无效。

推荐

糖尿病足感染时,推荐特比萘酚(500~1000 mg/d)+伊曲康唑(200~400 mg/d,po)或泊沙康唑(每次100~400 mg,每日2次,po)。

推荐

耳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时,局部用制霉菌素(100万U/d,14 d)或口服制霉菌素(100万U/d,q8h,7 d)。文献报道,耳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患者的耳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伊曲康些MIC≥2 μg/ml、氟康些MIC≤16 μg/ml、伏立康唑≤0.5 μg/ml,此时可以考虑口服氟康150 mg。

推荐

该菌可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形成生物膜,疑似或确定的感染灶需要去除导管。

推荐

耳念珠菌感染治疗有效判断的微生物学评价为感染部位耳念珠菌连续培养阴性。



本文节选自《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


推荐

2.35比1.jpg

4月11日正式更新,点击图片查看活动文章


关注话题

  • 流感分几型?

  • 如何预防并识别重症流感人群?

  • 流感发生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