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闻周刊丨陈纪言、袁祖贻解读DELIVER研究:SGLT2抑制剂适应证再度扩展?

2022-09-05作者:论坛报前沿资讯
非原创

“心”闻每周看

!心闻周刊分割线.gif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ESC 2022会议报道特辑,同时特别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共同解读DELIVER研究结果。

!心闻周刊.jpg



“ESC会议报道特辑”主要内容

  • 首部《2022 ESC肿瘤心脏病学指南》重磅发布

    近年来,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步上升。8月27日,《2022 ESC肿瘤心脏病学指南》在ESC大会上重磅发布,并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同步在线发表,这也是ESC发布的首部肿瘤心脏病学指南。

    新版指南是在《2016 ESC肿瘤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的基础上,由欧洲血液学协会(EHA)、欧洲放射治疗与肿瘤学学会(ESTRO)和国际肿瘤心脏病学会(IC-OS)联合制定。指南共包含272条建议,首次明确了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CTR-CVT)的定义,并针对CTR-CVT的风险评估、诊治、预防以及管理提供指导。指南发布会现场,指南工作委员会的专家从四个方面对指南进行重点解读,包括:肿瘤治疗前基线心血管风险分层、肿瘤治疗期间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监测、肿瘤治疗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血管毒性的诊断和管理、以及肿瘤治疗结束后心血管风险评估和长期随访。


  • TIME:早晨还是夜间服用降压药物对心血管事件无影响

    既往研究发现,夜间服用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更佳,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低。8月26日,来自英国邓迪大学的Thomas MacDonald教授,在ESC 2022大会公布的TIME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研究结果显示,与早晨服用降压药物相比,夜间服用降压药物并不能进一步减少重大心血管事件。TIME研究纳入21,104名接受至少一种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到早晨(6~10点)或夜间(20~24点)服用降压药,主要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住院、非致死性卒中住院或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5.2年、前后长达9.3年的随访时间内,早晨或夜间服用降压药物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非致命卒中、非致命心梗、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心衰住院/死亡等次要终点方面同样无统计学差异。

  • DANCAVAS:65~69岁男性可从心血管筛查中获益

    8月27日,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Axel Diederichsen在ESC 2022会上公布DANCAVAS研究的5年结果。这是一项基于社区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心电图检查、CT扫描、血压测量、血液检查等方式,筛查受试者是否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房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针对发现异常的受试者,则及时启动预防性治疗。

    研究共纳入46,611名65~74岁男性参与者,随机分为筛查组(16,736名,85名未入组)和对照组(29,790名);最终,筛查组有10,471名男性接受随访(62.6%),中位随访时间5.6年。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未能显著降低70~74岁男性的全因死亡发生率[HR=1.01(0.94;1.09),P=0.747],但可以降低65~69岁男性的全因死亡率[HR=0.89 (0.83;0.96), P=0.004];同时,全因死亡、卒中以及心肌梗死等复合事件风险的发生率,筛查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HR=0.93 (0.89;0.97),P<0.001]。安全性方面,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SECURE:复方制剂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8月26日,来自美国西奈山医院的Valentin Fuster教授在ESC 2022会议的Hot Line发布SECURE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发生过心梗的老年患者,复方制剂相比常规药物方案,可以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研究共纳入欧洲7个国家、113个中心的2499例患者,入选患者均为65岁以上既往有心梗病史的患者,随机分入复方制剂组和常规药物方案组,复方制剂由100 mg阿司匹林、20/40 mg阿托伐他汀以及2.5/5/10 mg雷米普利组成。研究主要终点是由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和紧急血运重建所组成的复合终点。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药物方案,复方制剂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下降24%(非劣效性P<0.001;有效性P=0.0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类似。依从性方面,复方制剂组在6个月时明显更好,70.6%的患者坚持治疗,常规药物方案组的比例为62.7%(P<0.001);而且这一趋势在随访2年时仍然明显,复方制剂组的依从性更高(74.1% vs. 63.2%,P<0.001)。该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ADVOR:袢利尿剂结合乙酰唑胺显著改善ADHF患者充血症状

    8月27日,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Wilfried Mullens在ESC 2022会上公布ADVOR研究结果,发现在标准的静脉注射袢利尿剂中添加500 mg乙酰唑胺,可在3天内显著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的充血症状。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519名高NT-proBNP水平的AD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静脉注射高剂量袢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乙酰唑胺(500 mg/d)或安慰剂,主要终点为3天内成功消除充血,即充血评分≤1且没有升级治疗的指证。

    结果显示,乙酰唑胺组3天后消除充血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2.2% vs. 30.5%,RR=1.46,P=0.0009),并在所有预设的亚组分析中均观察到类似的结果。出院时,乙酰唑胺组消除充血的成功率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78.8% vs. 62.5%,RR=1.27,P=0.0001)。此外在安全性方面,乙酰唑胺治疗并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该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PERSPECTIVE: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会影响心衰患者认知功能

    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是否会增加心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8月26日,ESC 2022会上公布的PERSPECTIVE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结果显示,与缬沙坦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会改变射血分数轻度降低(HFmrEF)或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患者的认知功能。

    研究纳入592名患者,平均年龄72.4岁,均为12个月内因心衰住院和/或NT-proBNP>200 pg/mL的慢性心衰患者,1∶1随机分配到沙库巴曲/缬沙坦(97/103 mg bid)组或缬沙坦组(160 mg bid)。使用全球认知综合评分(GCCS)评估其认知功能,主要终点为随访三年期间的认知功能变化。结果发现,随访期间两组的GCCS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其最小二乘平均差为-0.0180(95%CI: -0.1230~0.0870;P=0.74),Cohen's D效应量-0.0277(95%CI:-0.1101~0.0778),因此得到非劣效性结论。安全终点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且因不良事件而导致的治疗中断(16.0% vs. 20.5%)和全因死亡率(9.5% vs. 13.1%)均更低。

  • REVIVED-BCIS2:PCI并不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结局

    已经接受优化药物治疗(OMT)的严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能否改善临床结局?8月27日,ESC大会HOT LINE 3专场上,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公布的REVIVED-BCIS2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于2013年8月至2020年3月在英国40个中心纳入700名LVEF≤35%、广泛冠脉病变(BCIS-JS≥6分)且心肌有活力的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OMT的PCI组(N=347)或单纯OMT 组(N=353)。中位随访3.4年发现,与单纯OMT相比,PCI并不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全因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同时,6个月和12个月时的LVEF、以及24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REDUCE-IT:二十碳五烯酸可显著降低MI发病率

    2018年完成的REDUCE-IT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人群,高剂量二十碳五烯酸(EPA)能够带来显著获益。2022年8月26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Deepak L. Bhatt教授在ESC大会上公布REDUCE-IT研究最新结果。

    与安慰剂组(12.0%)相比,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治疗组(8.6%)总体MI发病率显著降低,(HR=0.69,95%CI=0.58~0.81);其中STEMI发病率方面,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治疗组(2.7%)明显低于安慰剂组(3.9%),(HR=0.60,95%CI=0.44~0.81);NSTEMI发病率得到同样的结果(HR=0.73,95%CI=0.60~0.89)。因此该研究表明,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对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高剂量(4 g/d)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

  • PACIFIC-AMI:FXIa抑制剂不增加心梗患者出血风险

    8月28日,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John Alexander教授在ESC大会上公布PACIFIC-AMI试验的2期临床结果,发现对于近期急性心梗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3种剂量(每日10 mg/20 mg/50 mg)的Asundexian均可有效抑制凝血因子XIa活性,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1601例5天内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其中99%接受了PCI手术。随机分配至Asundexian 10 mg、20 mg、50 mg和安慰剂组,持续6~12个月,中位随访368天。主要安全性终点是BARC(2、3或5)出血;有效性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或支架内血栓的复合终点。结果显示,Asundexian可显著抑制XIa因子,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50 mg剂量组可使XIa因子抑制大于90%。出血方面,各剂量组(10 mg、20 mg和50 mg)分别为7.6%、8.1%、10.5%,安慰剂组为9.0%(合并Asundexian vs.安慰剂: HR=0.98,90%CI=0.71~1.35);有效性终点方面,各剂量组(10 mg、20 mg和50 mg)分别为6.8%、6.0%、5.5%,安慰剂组为5.5%(合并20 mg和50 mg vs.安慰剂: HR=1.05,90%CI=0.69~1.61)。研究者表示,计划开展Asundexian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3期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检验该新型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同步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

  • COAPT PAS:MitraClip真实世界结果与RCT相互印证

    2018年TCT大会公布的COAPT研究结果显示,在合并心力衰竭的严重继发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中,应用MitraClip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但并不清楚真实世界中的情况。8月28日,ESC 2022大会Late-breaking Science专场上,美国Vanderbilt大学研究人员公布的COAPT PAS,评估了真实世界中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使用MitraCli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与COAPT RCT相互印证。

    COAPT PAS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美国406个中心5000名使用MitraClip的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相比RCT研究,真实世界研究中患者基线时的年龄更大、女性更多、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更差、二尖瓣反流程度更严重、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治疗更少。真实世界中MitraClip植入率(98% vs. 98%)、1年时无全因死亡或心衰住院的比例(66.3% vs. 66.5%)与COAPT RCT研究相似,但手术时间更短(163±118 min vs. 142±64 min)。并且真实世界中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生活质量和心功能改善明显,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 eBRAVE-AF:基于智能设备的房颤筛查可提高诊断率与治疗率

    既往研究显示出智能设备在大规模房颤筛查方面的潜力,但目前尚缺乏与传统筛查的对比研究。8月28日,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的研究者在ESC 2022大会上公布eBRAVE-AF研究结果。发现与常规筛查相比,使用智能设备进行筛查可显著提高房颤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该项头对头研究纳入5551名CHA2DS2-VASc评分≥1且无已知房颤的老年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智能筛查组或常规护理组,主要终点为6个月内新确诊房颤,没有发生主要终点的受试者组间交叉后再进行6个月的二次分析。结果显示,智能筛查组与常规护理组分别有38名和17名受试者发生主要终点(OR=2.12,95%CI:1.19~3.76,P=0.010),在二次分析中观察到类似的结果,智能筛查组的房颤诊断率高于常规筛查组(OR=2.75,95%CI:1.42~5.34,P=0.003)。主要事件分析显示,房颤、PPG检查出的房颤和PPG异常可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 MitraSwiss:80~89岁的二尖瓣TEER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较高

    二尖瓣反流(MR)在高龄人群中较为常见,且预后较差。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技术的问世改变了这一局面,但其对患者生存率和预期寿命的影响需要更加准确的评估。8月28日,ESC 2022大会上,瑞士提契诺大学的Luigi Biasco教授发布来自MitraSwiss注册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高龄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TEER术后相对生存率较高。

    本次分析共纳入MitraSwiss注册研究中的1140例、年龄在60~89岁的二尖瓣TEER患者,并按照病因、年龄等进行分层,相对生存率定义为5年时观察生存率/与入组患者匹配的一般人群预期生存率。结果显示,二尖瓣TEER患者总体5年相对生存率为80.5%;按照不同年龄分组,80~89岁患者相对生存率最高,达93%;按照病因分组,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相对生存率为91.1%,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相对生存率为71.5%;同时按照年龄和病因分组,80~89岁的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相对生存率为100%。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8月27日,ESC 2022大会上DELIVER研究结果正式公布。研究显示,对于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达格列净可以显著降低由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组成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共同解读这一研究。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限时活动,点击参与


协和规培手册 banner 点击学习.jpg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


拓展阅读

✎ 4年误诊6次,青年教师胸口痛终于觅得真相,莫名心绞痛真不是“错觉”

✎ 近15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48%,老龄化是主因!最新研究

✎ 哪些原因可能引发高血压急症?

✎ 新版房颤诊疗建议发布!系列解读①:新版建议更新要点梳理

✎ 新版共识解读①|心肌肌钙蛋白在急性胸痛诊断中价值,共识的 3 条核心推荐

✎ 最新指南!何时该用PCSK9抑制剂和依折麦布?我国团队牵头发布国际指南(附下载)

✎【1分钟快知识】老年心衰患者,血压低该怎么处理?

✎ 这类高血压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威胁肾脏!

✎ 这几种高血压,很危险!


✎ 室颤怎么用胺碘酮?7 点注意事项

✎ 心脏骤停抢救!值得时时复习的刚需知识

✎ 避坑指南!2个“不合理用药”实例,理清心绞痛诊疗误区


✎ 值班必备⑤|学完就能用,预激综合征不再是噩梦

✎ 支架还是药物球囊?谁更胜一筹

✎左室室壁瘤!要命的急性心梗并发症


✎ 2021冠心病抗栓治疗新进展:我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共识发布

✎ 值班必备③|尖端扭转型室速处理要先分类:获得性还是先天性病因?

✎ 心血管常用药忌口清单,一张表格全说清了,赶紧收藏!


心血管引导.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