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冠脉穿孔必杀技!弹簧圈栓塞治疗|中山PCI解码·第33篇

2019-03-15作者:壹生心血管学院热点
冠心病


栏目图.jpg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黄浙勇 副主任医师


黄浙勇老师.jpg


微弹簧圈应用历史悠长,主要应用于脑动脉瘤、胃肠道出血、外周血管性疾病等,近年来也用于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治疗。各种微弹簧圈和输送微导管的介绍详见相关网站(www.evtoday.com/)[1]

Tornado®栓塞微弹簧圈(Cook)为不透X线的柔软的铂金丝所制,一级螺旋结构较细,可随血管形状塑型,可有效栓塞小动脉,是国内最常用的冠脉穿孔栓塞弹簧圈[2]

本节在简要介绍Cook弹簧圈栓塞基本操作技巧基础上,重点关注CTO侧枝穿孔的双向栓塞治疗。

一、【弹簧圈栓塞技巧】[1, 3]

1、微弹簧圈选择

为保证释放后充分贴壁,弹簧圈直径最好稍大于靶血管直径(如25%)[3]。由于需要栓塞的末梢冠脉或侧枝血管的直径大约1-2mm,因此推荐选择直径2-3mm(锥形渐细)、长度20mm的Cook微弹簧圈(型号MWCE-18S-3/2-Tornado,图1)。

图1.png

图1  MWCE-18S-3/2- Tornade主要参数

2、微导管选择

Tornado微弹簧圈金属丝的直径为0.018”,因此微导管内径必须≥0.018”。由于Corsair微导管头端内径只有0.015”(0.38mm),因此需要更换为Finecross微导管(内径0.018”,0.45mm)才能兼容Tornado微弹簧圈。

3、微导管到位

微导管超选择性造影确认微导管头端位置、穿孔位置,确保微导管所在血管为穿孔源血管。微导管头端距离穿孔点5-10mm左右为宜。若距离过大,则心肌梗死范围过大;若距离过近,铂金丝可能穿出穿孔点,进入心包腔。

4、冲洗微导管

在输送微弹簧圈前需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微导管,以排空残存血液或造影剂。Cook为纤维涂层微弹簧圈,可快速诱发血液形成血栓;而微导管内造影剂则可增加微弹簧圈输送时的粘滞阻力。

5、推送微弹簧圈

尽管Cook弹簧圈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推送,但谨慎起见,一般使用导丝推送。首先装载弹簧圈进入微导管(图2),然后采用普通工作导丝即可将导丝推送出微导管。其要点是尽量快速到位,避免“栓塞”于微导管内。弹簧圈头端出微导管后,若继续前送受阻,需要稍后撤微导管,强力推送可能穿出血管外。

图2.png

图2  弹簧圈装载。装载套管完全推入微导管,与微导管接头锁定,推送杆芯将弹簧圈尽可能远的送入微导管。(

6、重复栓塞

Cook弹簧圈释放后,确定弹簧圈形态、位置和效果。弹簧圈释放形态有助于预判栓塞部位和效果(图3)。弹簧圈可快速诱导局部血栓形成,如10-30秒钟后仍有渗漏,可重复栓塞。

图3.png

图3  弹簧圈释放形态。1和2呈“螺旋蜷缩状”,说明局部空间较大,提示释放于小血管外(心包内);3呈伸展状,形态走向与小血管一致,为有效栓塞。

二、【CTO侧枝穿孔的双向弹簧圈栓塞】

CTO病变逆向开通越来越普及,随之而来的是侧枝通道穿孔也越来越多。侧枝通道穿孔的严重性与穿孔部位有关:室间隔侧枝血管穿孔,往往破入左心室或右心室,甚少破入心包腔导致心包压塞;心外膜下侧枝扭曲,周围缺乏心肌组织和脂肪结缔组织支撑,不但容易穿孔,穿孔后也容易心包填塞。

与一般小血管穿孔不同,侧枝穿孔需要二步造影确定穿孔点位置和血流来源。①微导管轻力造影:CTO导丝通常在微导管支持下操作,由于微导管阻断部分血流,造影剂外渗现象不易发现。一旦怀疑侧枝穿孔,微导管造影可更好的确认穿孔的精确位置和严重程度。强调轻力,是因为大力推注造影剂可能导致穿孔的扩大。②双侧造影:由于侧枝血管的血液来源具有双源性,因此开通CTO病变后,侧枝穿孔封堵可能需要双向栓塞(图4)。

接下来我们以2个病例阐述侧枝穿孔的双源出血特性、及双向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应用。

图4.png

图4  双向弹簧圈栓塞的示意图

三、【双向栓塞病例1】(图5系列)

图5.png

图5-1  侧枝穿孔发生。 62岁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造影见前降支中段CTO病变,钝缘支向前降支提供心外膜下侧枝循环(A)。右冠临界病变。拟行经钝缘支逆向开通前降支CTO。6F EBU3.5+Guidezilla加强支撑,Corsair微导管在Sion导丝引导下经“回旋支-钝缘支-侧枝-前降支”成功送至前降支远端(B),微导管造影(C)和指引导管造影见心外膜下侧枝穿孔(D)。

图6.png

图5-2   逆向开通CTO。更换Gaia1导丝成功逆向通过闭塞段(A-B),延长导丝帮助下更换为150cm Finecross微导管并逆向推送至前向GC内,RG3导丝体外化,前向送入130cm Finecross微导管至前降支远端(C),正向送入Sion导丝,撤出正向微导管,正向导丝就位(D)。

图7.png

图5-3  双向弹簧圈栓塞。撤出逆向Guidezilla,回撤RG3导丝,经逆向Finecross微导管送入第一个弹簧圈栓塞穿孔部位(A,弹簧圈1)。前降支闭塞病变处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B),复查造影示心外膜下侧枝仍有造影剂外渗,正向送入Finecross微导管至穿孔近端定位(C),然后经正向Finecross微导管送入第二个弹簧圈栓塞穿孔部位,复查造影示外渗消失(D,弹簧圈2)。床旁心超检查见中等量心包积液,心包穿刺抽出新鲜血液240ml。

图8.png

图5-4  最后造影结果。

四、【双向栓塞病例2】(图6系列)

图9.png

图6-1  造影和左冠PCI。54岁男性,活动后胸痛10余年。造影见左主干狭窄60%,前降支近中段长病变狭窄80%伴钙化。回旋支较小。右冠起始部完全闭塞。左冠提供右冠中远段侧枝循环,心尖部心外膜下侧枝迂曲(A,箭头)。PCI策略:鉴于右冠开口闭塞,无法确定开口位点,也无法提供良好支撑,故首选逆向径路开通。先于前降支-左主干植入2枚支架,完成左冠PCI(B),然后开始逆向开通右冠CTO。

图10.png

图6-2  侧枝穿孔和逆向栓塞。拟行逆向技术开通右冠CTO病变,0.014”Sion引导150cm Corsair微导管通过心尖部心外膜下侧枝送至右冠远段,先后尝试FielderXTR、Gaia3、Pilot200、CP12均不能逆行通过右冠闭塞段(A)。由于心外膜下侧枝极度扭曲,微导管也无法送至右冠近中段。逐撤出微导管,造影见侧枝穿孔(B),经逆向微导管送入3枚2*2mm弹簧圈,堵塞成功(C-D)。

图11.png

图6-3   侧枝的正向栓塞。逆向失败后改用正向技术,未成功。尝试经间隔支逆向介入,150cm Finecross微导管支持下CP20逆向推送至前向GC内,换入RG3导丝体外化,常规球囊扩张、IVUS检查后完成右冠PCI治疗。复查造影时发现后降支分支(原心外膜下侧枝封堵段的右室侧)明显穿孔,局部造影剂残留伴外渗(A)。同时间隔支也可见少量造影剂外渗(B)。此时患者出现胸闷、烦躁、大汗等心包填塞症状,血压从120/70mmHg下降至70/40mmHg,立即予剑突下心包穿刺并抽吸出500ml积血。同时调整Finecross微导管至穿孔近端,确定穿孔位置后,间隔支穿孔部位用弹簧圈1枚栓塞(C),后降支分支用弹簧圈2枚栓塞(D),复查造影示外渗消失。

图12.png

图6-4  最后造影结果。

【附:弹簧圈栓塞机制】

(1)机械阻塞:尽管螺旋状结构可增加横截面直径,但纤细的弹簧圈往往不足以完全阻塞血流。

(2)血栓形成:弹簧圈诱发的涡流、表面正电荷吸引负电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Cook微弹簧圈表面的致凝性合成纤维(最重要),可有效诱导血栓形成。

(3)血管炎:弹簧圈可诱发血管内膜炎,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和纤维化,最终永久性期闭塞。

【参考文献】

1. Katsanos K, Patel S, Dourado R, et al. Lifesaving emboliz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9, 32: 1071-1074.

2. Cook官网. .

3. Ponnuthurai F A, Ormerod O J, Forfar C. Microcoil embolization of distal 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 without reversal of anticoagulation: a simple, effective approach. J Invasive Cardiol, 2007, 19: E222-225.


点击链接,查看《中山PCI解码》系列文章:

https://apps.medtrib.cn/media/phone/theme/share.html?uid=a675a841-45ca-40a6-8790-3f76800a51cc&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