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药物是我们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疼痛、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然而,正如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在药物发挥其疗效的同时,亦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据相关文献报道,住院病人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10%至20%之间,而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住院病人比例为0.24%至2.9%,因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比例为0.3%至5.0%。
许多人认为只有假药、劣药和用药不当才会导致不良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许多进口药或是疗效显著的“良药”,在为我们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给消化道带来不小的负担。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肠胃更加脆弱,更需要我们关注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部分,承载着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的重要职责,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与营养。在疾病的治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口服后需经胃肠道传递、消化及吸收,以发挥其药效;在此过程中,药物与胃肠道的接触在所难免,从而可能对胃肠道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部分药物还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节律,减缓食物排空速度,进而引发消化不良。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改变。胃黏膜逐渐变薄,腺体发生萎缩,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减少,胃肠蠕动速度也明显放缓,这些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大幅降低。
此外,老年患者常因多种疾病并存,而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医学上称为“多重用药”)。近几年我国部分省份横断面调查:根据最新研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人需服用7.5种药物,而多重用药的比例高达64.8%。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增加了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其中涉及胃肠系统的不良反应报告占30.3%,这包括了消化不良等胃肠道问题,且这一比例远高于年轻人。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器官系统排名第一的为胃肠系统疾病(占比27.8%)。那么哪些药物对胃有那么大的破坏力呢?
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会破坏肠道菌群,导致腹泻、腹胀,严重时甚至引发假膜性小肠结肠炎。干吞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可能导致严重的食管溃疡。
部分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引起外周水肿、头晕、头痛、恶心、乏力、面部潮红、心悸、鼻塞、胸闷、气短、便秘、腹泻、胃肠痉挛、腹胀、骨骼肌发炎、关节僵硬、肌肉痉挛、精神紧张、颤抖、神经过敏、睡眠紊乱、视力模糊、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可能导致干咳、高血钾、首剂低血压、味觉改变和消化不良。
二甲双胍在初期使用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等症状,但这些通常为一过性,且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剂量和与餐食同服来减轻。
CT 增强扫描碘造影剂、鲑降钙素制剂、阿片类药物、化疗药物、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药物、中成药制剂等。
事实上,治疗疾病所使用的药物,通常都是医生经过深思熟虑、药师严格审核后才开具的,因此,我们不应因担心药品的不良反应而轻易拒绝服药。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尤其是呕血、黑便等严重情况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尽快向医生或药师反馈。并做到以下几点: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说明书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自行停药。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对胃黏膜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建议餐后服用;而部分降糖药(如阿卡波糖)需与第一口饭同服,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并提高疗效。
在服药期间,建议保持清淡且易于消化的饮食习惯,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例如燕麦、蔬菜),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同时,适当补充益生菌(例如酸奶、益生菌制剂),以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胃肠镜、便常规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药物对消化道的损伤,及时干预。
药物是守护健康的“双刃剑”,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也要警惕潜在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老年朋友和家属,更应关注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科学用药、合理防护,让肠胃少“受伤”,健康多保障!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持续的腹痛、腹泻、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以排除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问题,切勿自行拖延。
文字丨张梦梦
审核丨王彩花
来源丨浙医二院消化内科官方公众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