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荐读⑦:脑室系统

2023-06-11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原创

儿童影像.png


透明隔间腔


关键点

术语

  • 透明隔的囊性脑脊液腔

    穹隆间腔存在或不存在


影像

  • 双侧脑室间细长指状的脑脊液聚集

    ▫透明隔间腔:位于侧脑室额角之间

    ▫穹隆间腔:向后延伸至穹隆

  • 大小不等,从裂缝状到几毫米不等,通常大于 1cm

  • 透明隔间腔在胎儿期总是呈囊状

    ▫胎儿期 19~27 周,逐渐增宽

    ▫28 周达到最宽

    ▫28 周至足月儿期间,逐渐变窄接近鸟喙状

    ▫存在于 100% 的早产儿,85% 的婴幼儿

  • 透明隔间腔可存在于 10%~20% 的成人


主要鉴别诊断

  • 不对称的侧脑室

  • 中间帆腔

  • 室管膜囊肿

  • 透明隔缺失(SP)


病理

  • 胎儿期透明隔未融合时,则形成透明隔间腔

  • 形成的确切原因不详

  • 透明隔间腔不是“第五脑室”

  • 穹隆间腔不是“第六脑室”


临床特点

  • 通常无症状

  • 通常不需治疗

  • 见于胎儿成像


image.png

(左图)冠状切面显示经典的透明隔间腔和穹隆间腔。在侧脑室间呈指状脑脊液聚集。(右图)MR横断位T2WI示透明隔间腔是位于透明隔之间的脑脊液聚集


image.png

(左图)MR 横断位 T1WI 示:小的透明隔间腔和穹隆间腔,脑脊液呈指状聚集于侧脑室额角和体部之间。(右图)MR 横断位T2WI示:透明隔间腔和穹隆间腔变异一例。透明隔之间脑脊液聚集,直接向后将穹隆向两侧隔开


中间帆腔(CVI)


关键点

术语

  • 中间帆腔(CVI);中间帆囊肿(VI)


影像

  • 三角形的脑脊液腔隙

    ▫位于侧脑室之间,背侧丘脑上方

    ▫尖段指向孟氏孔

    ▫上抬并将穹隆分开

    ▫大脑内静脉变平、下移

  • 大小不等,从裂隙状到三角形、圆形 / 卵圆形的脑脊液聚集

  • 与脑脊液比较呈等密度 / 等信号

    ▫FLAIR 像呈低信号

    ▫弥散不受限

    ▫增强不强化

  • 超声示中线处大脑半球间低回声囊肿


主要鉴别诊断

  • 正常的帆间池

  • 透明隔间腔,穹隆间腔

  • 蛛网膜囊肿

  • 表皮样囊肿


临床特点

  • 可见于任何年龄

    常见于婴幼儿,成人少见

  • 症状

    ▫通常是无症状的,偶然发现

    ▫头痛(与囊肿的关系不清楚)

诊断要点

  • 脑脊液样囊肿可能是上皮样的

  • FLAIR 序列和 DWI 序列可以鉴别帆间腔和上皮样囊肿


image.png

(左图)矢状切面示帆间腔,穹隆上抬、分离。大脑内静脉和第三脑室下移。

(右图)40 岁的女性,头痛,MR 矢状位 T1WI 示中间帆脑脊液样扩张,使穹隆上抬,大脑内静脉变平、下移。扩张的帆间腔可能与患者的症状没有关系


image.png

(左图)46 岁女性,头痛。MR 横断位 T2WI 示典型的帆间腔,呈三角形的脑脊液聚集,向两侧分离穹隆。侧脑室后部之间的位置是典型的。(右图)MR矢状位 T1WI 示 :变异型中间帆腔,穹隆上抬、大脑内静脉变平、向四叠体池和鞍上池延伸。这个病例可能是帆间腔的蛛网膜囊肿


视隔发育不良


关键点

术语

  • 视隔发育不良

  • De Morsier 综合征


影像

  • 透明隔缺失,视交叉细小

  • 视神经、垂体、透明隔

  • 冠状位成像显示

    ▫脑室壁变平

    ▫额角下移

  • 三方位成像可以确定所有表现

    ▫透明隔缺失,额角平坦,视交叉细小


临床特点

  • 新生儿:低血糖惊厥、呼吸暂停、发绀、肌张力减低、持续的黄疸、男孩小阴茎

  • 内分泌功能异常(60%):多种垂体缺陷

  • 内分泌功能正常(40%):常有脑裂畸形、惊厥

  • 儿童:身材矮小,内分泌功能失调

  • 视觉正常或色盲、视力丧失、眼球震颤、斜视

  • 有或无智力低下、痉挛、小头畸形、嗅觉缺失

  • 75%~90% 合并脑畸形,45% 合并垂体低下

  • 70% 双侧视神经发育不良


诊断要点

  • 矮小患儿中伴有透明隔缺失的视隔发育不良

  • 小视神经,+ 异位垂体后叶,+ 透明隔缺失


image.png

(左图)冠状切面示额角平坦,中线透明隔缺失。额角向下位于穹隆周围,视交叉细小。(右图)MR矢状位 T1WI 示透明隔缺失(穹隆低位),垂体后叶异位。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垂体小,漏斗部未见显示


image.png

(左图)MR 冠状位T2WI FSE 示透明隔缺失,额角下缘指向穹隆下缘。此例视交叉大小正常,这也是视隔发育不良的常见病例。(右图)同一患者眶内段视神经水平 MR 冠状位 T2WI 示单侧视神经发育不良。右侧视神经细小、视神经鞘小。左侧视神经正常


术语缩写

缩写
●视隔发育不良(SOD)

同义词

●De Morsier综合征
●Kaplan-Grumbach-Hoyt综合征

●鞍上发育不全

●视隔-垂体发育不全


定义

●不同程度的视神经发育不良、透明隔缺失、下丘脑

 -垂体功能障碍

 ▫De Morsier(1956):介绍7例SOD。Hoyt(1978):介绍SOD伴垂体机能减退症

●一些学者认为SOD和前脑无裂畸形重叠

●SOD伴:视神经/视交叉、透明隔、垂体异常,+皮层发育不良

影像

一般特征

●最佳诊断线索

 ▫透明隔缺失,视交叉细小

●位置

 ▫视神经,垂体,透明隔

●大小

 ▫视神经细小

 ▫垂体小伴有后叶异位

 ▫透明隔缺失

●形态

 ▫冠状位

●脑室平坦

●额角指向下


CT表现

●平扫CT

 ▫透明隔缺失。侧脑室扩张。横断位和冠状位成像显示骨性视神经管小


MRI表现

●T1WI

 ▫三方位成像可以确定所有表现

●透明隔缺失(残迹可能存在)

●额角平坦,额角下缘变尖

●视神经/视交叉细小(脂肪抑制像使视神经可视化)

●±垂体柄细、垂体前叶小

●±垂体后叶异位

●胼胝体、穹隆延续或中线穹隆融合

●胼胝体细

●海马变直

●±视神经发育不全/缺失

●±脑裂畸形

●±灰质异位,多微脑回

●T2WI

 ▫大脑镰缺失(尤其是前部)±髓鞘化低下

●增强T₁WI

 ▫±垂体后叶异位

 ▫MR动态示垂体前叶强化延迟


血管成像

●正常


成像推荐

●最佳影像方案

 ▫MRI

●推荐检查方案
 ▫蝶鞍/眼眶的冠状位、横断位薄层扫描。脂肪抑制或CISS/FIESTA/SPACE有助于视神经的观察

鉴别诊断

与视隔发育不良有重叠的综合征

●视-漏斗发育不良

●伴有间隔缺失的脑裂畸形


Kallmann综合征

●嗅神经缺失

●±视觉、间隔、垂体异常


前脑无裂畸形

●与SOD类似

 ▫很多人认为与SOD是同一疾病


独立的垂体后叶异位

●视交叉/视神经、透明隔间腔正常

病 理

一般特征

●病因

 ▫理论

  • 中线发育缺陷(轻型前脑无裂畸形)

  • 或继发于脑病变的视神经纤维退变

  • 或脑发育过程中的血管中断(部分缺失)

  • 孕6周时脑或视神经损伤

  • 致畸剂:巨细胞病毒、抗癫痫药、酒精、妊娠期糖尿病

  • 遗传学

 ▫多数是散在的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部分病例存在HESX₁基因突变

  • 纯合子突变=全综合征

  • 杂合子突变=轻型垂体表型

 ▫Arg53Cys置换导致HESX1失活,垂体前叶缺陷(不存在与散发SOD)

 ▫FGFR1、PROKR2 突变也有介绍

●相关异常

 ▫经常与其他脑异常相关

  • 最常见的是脑裂畸形

  • 外侧裂周围型多微脑回

  • 中线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等)

  • 眼部异常(缺失、无眼球、小眼球)

  • 嗅束 / 嗅球发育不良

  • 不完全海马旋转

 ▫伴视、间隔、额叶、中线、嗅觉缺陷的重叠综合征


分期、分级和分类

●孤立的视神经发育不全(ONH):仅有视野缺损;

智力和生长发育正常

●ONH 和间隔缺陷:与孤立型相同

●ONH 和间隔、垂体缺陷:可能有发育延迟

●完全的间隔缺如:预后发育差

●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特别是脑膜炎):也是视神经、视交叉和下丘脑缺陷的原因


直视病理特征

●视交叉 / 视神经小

●膝状体小或缺失

●穹隆柱(± 融合)走形于三脑室顶

●垂体、嗅叶发育不良


显微镜下特征

●视神经、视交叉有极少或没有髓鞘化的纤维

●膝状体(如果发现的话):无序的小神经元层

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体征 / 症状

 ▫新生儿:低血糖惊厥、呼吸暂停、发绀、肌张力减低、持续的黄疸、男孩小阴茎

 ▫内分泌功能异常(60%):多种垂体缺陷

 ▫内分泌功能正常(40%):常有脑裂畸形、癫痫

●临床特征

 ▫视觉正常或色盲、视力丧失、眼球震颤、斜视

 ▫有或无智力低下、痉挛、小头畸形、嗅觉缺失


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

 ▫通常见于婴幼儿

 ▫在年轻母亲和第一个出生的小孩中更普遍

●性别

 ▫男 = 女

●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发病率为 1/50 000

 ▫视神经发育不全

  • 60% 合并脑畸形(不仅仅是脑裂畸形),62%~88% 有垂体缺陷,30% 两者都有

  • 25%~50% 合并透明隔缺失

 ▫视隔发育不全

  • 75%~90% 合并脑畸形,45% 合并垂体缺陷

  • 双侧视神经发育不全(70%)


自然病史及预后

●下丘脑和垂体危象,猝死(肾上腺)

●取决于相关脑和垂体畸形的严重程度


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

诊断要点

关注点

●伴有透明隔缺失的矮小患儿应考虑到 SOD


读片要点

●视神经小 + 垂体后叶异位 = 透明隔缺失

image.png

(左图)层厚 1mm 的横断位FIESTA MRI示:右侧视神经眶内段极细。稳态磁化序列是评估视神经眶内段和颅内段的最佳序列。

(右图)层厚 1mm 的横断位FIESTA MRI示(同一患者):与正常的左侧视神经颅内段比较,右侧视神经颅内段细小


image.png

(左图)一个年轻男孩的MR矢状位T1WI示胼胝体拉伸、穹隆低位,提示间隔缺如。视交叉小,垂体漏斗变细。

(右图)同一患者MR横断位T1WI示透明隔缺失、脑畸形,比如外侧裂周围型多微脑回,柱状横形的灰质异位,从右侧脑室枕角延伸至内侧枕叶皮层


image.png

(左图)MR 矢状位T1WI示膝部中断和体部厚、变平的异常胼胝体。视交叉薄,垂体漏斗未见显示,垂体前叶极小。

(右图)同一患者MR 冠状位 T1WI 示视束、垂体漏斗和前叶小。额角下缘沿穹隆弯曲


导水管狭窄


关键点

术语

  • 大脑导水管局限性缩小


影像

  • 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呈巨脑室,第四脑室形态正常

  • ± 脑室旁间质水肿(失代偿性脑积水)


主要鉴别诊断

  • 梗阻性脑室外病理学

    ▫肿瘤

    ▫Galen 静脉畸形

    ▫四叠体蛛网膜囊肿

  • 梗阻性脑室内(导水管)病理学

  • 炎症后胶质增生(导水管角质增生)

  • 菱脑融合


病理

  • 先天性导水管狭窄是胎儿脑积水的常见原因

  • 导水管瓣膜和导水管分叉(Aqueductal fork)是病理亚型


临床要点

  • 起病往往隐匿,从出生到成年的任何时候均可发生


诊断要点

  • 尤其是有早产或脑膜炎的病史时,应考虑炎症后胶质增生(导水管胶质增生)

  • 梗阻性赘生性肿块时,应仔细观察第三脑室后部、顶盖和被盖


image.png

(左图)矢状切面示梗阻性脑积水,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明显扩张,胼胝体被拉伸(变薄),导水管因远端梗阻而成漏斗状。第四脑室形态 正常,脑积水致第三脑室底疝形成。(右图)MR矢状位增强T1WI示导水管瓣膜导致导水管近端、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张,而第四脑室正常


image.png

(左图)MR矢状位T1WI示导水管远端狭窄导致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张、穹隆受压,而第四脑室形态正常。顶盖发育不良,增厚呈丘状融合。(右图)MR矢状位T2WI示导水管远端狭窄致其以上扩张呈漏斗状,顶盖轻度异常增厚。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张,而第四脑室形态正常


本文摘自《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


//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专区


8c1a578dd18f2fa334163138f4e54e5.jpg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4天获半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8天获1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15天同时阅读所有本书荐读章目者获实体书抽奖机会

抽奖说明:本次活动抽奖名额根据书籍情况不同,本书抽奖限额1名,获奖者免费获赠《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实体书)


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