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皮疹伴发热50天,肝功能异常、淋巴结肿大,原因居然是……| 肝病思维训练营

2021-01-12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感染原创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谢艳 魏来


一、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女,52岁,主“咳嗽2个月,皮疹伴发热50天,肝功能异常 1个月”于2017年2月9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入院前2个月出现咳嗽、咯少量白痰,伴胸痛、头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冠心软胶囊、炎热清片、乳酸司帕沙星片、止咳宝口服,银杏叶成分中成药输液,用药1周后出现颜面部水肿,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持续发热,体温最高40℃,无大汗,肌肉关节痛。入院前1个月就诊于当地三甲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3.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54.2%,嗜酸性细胞百分比(EO%)9.7%,血红蛋白(Hb)128 g/L,血小板(PLT)372×109/L;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ALT)53 U/L,谷草转氨酶(AST)51 U/L,碱性磷酸酶(ALP)69 U/L,总胆红素(TBIL)6.1 μmol/L,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波立维、阿托伐他汀、倍他乐克),美抗感染,开瑞坦、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患者症状无改善。随后就诊于沈阳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红皮病”,给予得宝松、头孢呋辛治疗,体温波动在37.0~39.5℃,但皮疹无明显好转,并逐渐出现巩膜黄染,期间查血常规:WBC 7.89×109/L,Neu% 46.9%,EO% 22.7%,Hb 98 g/L, PLT 161×109/L;生化(半个月内的变化):ALT 260 U/L→400 U/L,AST 293 U/L→564 U/L,转肽酶(GGT)24 U/L→105 U/L,ALP 272 U/L→312 U/L,TBIL 10.4 μmol/L→89.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8 μmol/L→82 μmol/L。

半个月前患者自行出院,院外间断服用布洛芬、盐酸赛庚啶片、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目前体温已正常10天,双侧颈部、躯干、四肢仍有红色丘疹,对称性分布,伴瘙痒。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自发病来精神差,乏力明显,食欲减退。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无病毒性肝炎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结核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手术、外伤、血制品输注史,无过敏史。久居原籍,无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吸烟、饮酒史。无家族性遗传病、传染病史,无冠心病早发家族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

体温正常,皮肤黏膜色泽潮红,皮肤干燥伴脱屑,颈部、四肢及躯干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无皮下结节或肿块,左侧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1枚,约1 cm×1 cm,活动度可,无触痛。右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1枚,约1 cm×1 cm,活动度可,无触痛。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


【入院诊断】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待查。


二、临床讨论


第一次临床讨论:本例患者以发热、皮疹(红斑、丘疹→鲜红变淡红、脱屑,瘙痒→轻度红皮病)、多发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化验提示肝功能异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高比例达22.7%)、贫血,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病因是什么?


结合患者病例特点,我们以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为切入点。需重点鉴别感染性疾病(布鲁菌病、结核)、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热)、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他部位肿瘤)、免疫性疾病(结节病、IgG4相关性疾病)等。


1.感染性疾病


(1)布鲁菌病:患者来自牧区,家中喂养牛羊,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需鉴别布鲁菌病。但患者非典型波状热、无大汗、关节疼痛,需进一步完善布氏杆菌抗体、血培养等检查。

 

(2)结核:患者以咳嗽、咳起病,病程中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需鉴别结核可能,入院后完善血沉、结核菌素试验(PPD),必要时完善淋巴结活检。


2.变态反应性疾病


患者2个月前因咳嗽、咳痰应用抗生素及中成药治疗,用药1周后开始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考虑药物致敏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


3.恶性肿瘤


(1)淋巴瘤:淋巴瘤多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淋巴瘤浸润肝脏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入院后完善外周血涂片,外周淋巴结超声,胸腹部CT评价深部淋巴结,必要时考虑淋巴结活检、骨穿检验。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多发淋巴结肿大需鉴别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入院后完善胸腹部CT寻找原发灶,必要时考虑淋巴结活检。


4.免疫性疾病


(1)结节病:患者有咳嗽、咳痰、皮疹及淋巴结肿大,应鉴别结节病,入院后完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测定、胸部CT,必要时完善支气管镜、淋巴结活检。


(2)IgG4相关性疾病:IgG4相关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肝脏、皮肤等多系统,入院后完善血清IgG亚类测定,必要时淋巴结活检。

【入院后完善检查】


(1)血常规:WBC 4.36×109/L,Neu% 36.5%,EO% 15.1%,Hb 107 g/L,PLT 287×109/L。


(2)生化检查:ALT 105 U/L,AST 118 U/L,GGT 85 U/L,ALP 272 U/L,TBIL 37.7 μmol/L,DBIL 27.9 μmol/L,白蛋白(ALB)34.8 g/L。


(3)凝血功能正常。


(4)病毒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甲肝病毒抗体(抗-HAV IgM),戊肝病毒抗体(抗-HEV IgM)、EB病毒抗体(抗-EBV IgM)均阴性。


(5)感染学: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布氏杆菌抗体均阴性;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正常;血沉34 mm/h;PPD(-);T淋巴细胞斑点实验(T-SPOT)阴性;痰浓缩查结核杆菌阴性;结核分枝杆菌扩增阴性;痰普通细菌培养阴性。


(6)血清铁蛋白:4129.0 ng/ml。


(7)免疫球蛋白:IgG 24.4 g/L、IgM 1.370 g/L。


(8)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线粒体抗体、ENA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等均无异常。


(9)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66.39 ng/ml,CA19-9 56.10 U/ml↑,CA15-3 39.68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9.06 ng/ml。


(10)血清IgG亚类测定:IgG4正常。


(11)血清IgE:928.70 IU/ml。


(12)混合型过敏原体外检验均阴性。


(13)肝脏弹性和脂肪变测定正常。


(14)腹部超声:肝囊肿,脾大。


(15)浅表淋巴结超声: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大者约1.7 cm× 0.7 cm,左侧大者约1.5 cm×0.8 cm;双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大者约1.7 cm×0.7 cm,左侧大者约1.7 cm×0.7 cm;双侧腹股沟多发扁平状及类圆形淋巴结,右侧类圆形大者约1.0 cm×0.7 cm,扁平状大者约1.5 cm×0.5 cm,左侧类圆形大者约1.0 cm×0.8 cm,扁平状大者约1.9 cm×0.5 cm,皮髓质结构,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16)腹部CT(图1-1):肝脏左叶多发小囊肿,脾大(12 cm×4.9 cm× 11.3 cm),右肾小囊肿,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


(17)胸部CT(图1-2):右肺中叶阻塞性肺不张,右肺下叶部分支气管阻塞并阻塞性肺炎,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坏死可能,需鉴别淋巴结结核、转移肿瘤等,建议进一步检查;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右肺少许陈旧病变,左肺上叶舌段少许肺组织膨胀不全,可随诊。 



(18)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支气管炎,右中叶外侧段外压性狭窄。


(19)纤支镜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真菌培养阴性,浓缩查结核杆菌阴性,普通细菌涂片及染色检查阴性。


(20)皮肤活检(图1-3):(腹部)表皮化亢进、角化不全,局灶表皮内可见小灶退变细胞及核碎片聚集,颗粒层变薄,棘层不规则增生,上皮角下,真皮乳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分化较好,请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微信图片_20210104154606.png


(21)淋巴结活检(右侧腹股沟)(图1-4):淋巴结结构存在,淋巴组织增生,窦组织细胞增生,局灶可见色素沉着;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3(+),CD20(+),PAX-5(+),Ki67(30%+),CD10(-),BCL-6(+),BCL-2(滤泡-),CD5(+),CD23(+),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CD68(+),S-100(状+),结合临床考虑皮病性淋巴结炎可能性大,建议临床随访。 

微信图片_20210104154625.png

第二次临床讨论:患者的最终诊断是什么?采取什么治疗方案?


经过完善检查,淋巴结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皮病性淋巴结炎”。查阅文献,皮病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继发于皮肤病的局部淋巴结反应增生性疾病,常见于某些全身性皮肤病,如Hebra红糠疹、全身性扁平苔藓、Hebra痒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和红皮病,临床表现为无性或痛性淋巴结肿大,多出现于皮肤病后数周,主要发生于浅表淋巴结,内脏淋巴结少见。可有阵发性皮肤瘙痒,可有嗜酸性细胞升高。皮病性淋巴结炎的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淋巴结结构保存,淋巴结滤泡间区增生扩大,增生组织细胞胞质内或细胞间可有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和脂质空泡,免疫组化染色示S-100蛋白、CD1 a、Vim及CD68阳性。通过以上文献的学习我们发现,皮病性淋巴结炎可以解释本例患者的红皮病、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但不能解释患者的发热、肝功能异常、纵隔及腹膜后多发深部淋巴结肿大。


【最终诊断】


结合患者出现红皮病的病因,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我们最终诊断了“药物超敏综合征”。

【治疗】

静脉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保护肝细胞;口服开思亭、仙特明抗过敏;外用曲氮擦剂、艾洛松乳膏、澳能乳膏改善症状;肌注得宝松(1 ml)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后患者无发热,肝功能恢复正常,皮疹明显好转,瘙痒有所缓解,出院后门诊长期随访。


三、诊疗体会


药物超敏综合征(DHS)又称为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是一种以急性广泛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


引起DHS的致病药物主要是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以及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物,上述药物致病药物的80%。另外,还有米诺环素、氨苯砜、柳氮磺胺吡啶、拉莫三嗪、美西律、唑尼沙胺、阿巴卡韦、奈韦拉平等。虽然这些药物没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但具有相同的特征,即能够抑制B细胞分化为免疫球蛋白细胞。


关于DHS诊断标准,迄今广泛应用的为以下两大标准:


(1)日本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研究协会(J-SCAR)于2006年提出的诊断标准:①给予某些药物后出现迟发型发病并迅速扩展为红斑,大多进展为红皮病。②停用致敏药物后症状仍可迁延2周以上。③发热(体温>38℃)。 ④伴发脏器受累(肝、肾、肺损害等)。⑤至少伴有下列1项血液学改变:A.白细胞升高(>11×109/L);B.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或绝对计数升高;C.出现异型淋巴细胞(>5%)。⑥淋巴结肿大。⑦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再激活。典型的具备以上全项,非典型的具备1~5项。


(2)虽然HHV-6检测在日本广泛开展,但在其他国家地区开展较为局限,因此于2007年进一步提出了Regi SCAR诊断标准:①急性发疹。②与药物相关。③需要住院。④发热(体温>38℃)。⑤至少两个部位淋巴结肿大。⑥至少1个脏器受累。⑦至少伴有下列1项血液学改变:A.淋巴细胞计数高或低于正常值;B.嗜酸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C.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前1~3项为必要条件,后4~7项中满足3项。


DHS的治疗主要包括:立即停用可疑致病药物,口服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局部外用药物进行皮肤护理。糖皮质激素是DHS最主要的治疗药物,对于病情严重者应早期大剂量、短疗程治疗,并适时减量,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若伴有肝功能损害或肾功能损害,应同时使用保肝护肾的药物,必要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以迅速缓解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亦可加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抗病毒等治疗。


通过对本例患者的诊治及文献学习,我们认识到药物超敏综合征发病隐匿,潜伏期长,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不典型,患者往往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该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