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血管组 应云清
2014年发表的CRYSTAL-AF研究发现对于不明原因卒中患者,植入式心脏监护仪(ICM)的房颤检出率显著高于标准监测心率方法(12个月,检出率12.4% vs 2.0%)。而在小动脉闭塞(SVD)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的卒中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仍未知。
数据显示有2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复发,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了未发现的房颤。因此,STROKE AF研究希望通过明确脑卒中患者(LAA或SVD型)的房颤患病率,来帮助患者选择最佳二级预防治疗方式。
STROKE 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在美国的33家中心入组49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
纳入标准:
1. 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病10天以内,经标准诊疗流程诊断为SVD或LAA型卒中。
2. 年龄≥60岁,或50-59岁且伴有至少一种卒中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距此次卒中90天内),或血管性疾病(既往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疾病,或主动脉斑块)。
排除标准:
1. 既往有不明原因或心源性卒中;
2. 既往有房颤或房扑病史;
3. 有使用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禁忌证或明确指征;
4. 植入起搏器,ICD,CRT,或可植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护仪。
入组患者1:1随机分到ICM组或对照组(监测心率的标准治疗SOD组)。
主要研究目的:比较ICM和传统心率监测方法检出LAA或SVD型脑卒中患者的房颤发病率。
亚组分析:比较LAA型卒中和SVD型卒中患者房颤发病率的差异。
事后分析:
描述ICM组每例患者发生房颤的最长持续时间;
明确ICM组无症状性房颤的比例;
比较ICM组和对照组12个月内卒中的复发率。
研究随机了492例患者,ICM组242例,对照组150例。两组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随访12个月内,ICM组发现27例(12.1%)患者发生房颤,对照组发现4例(1.8%)患者发生房颤(HR:7.41,95% CI:2.6-21.28,P<0.001)。ICM组发现的房颤是对照组的7倍余。
30天时,ICM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2.6%和0.4%的患者有房颤;12个月时,两组检出12.1%和1.8%的房颤。因此,仅监测心率30天时,78%的房颤患者无法被发现。亚组分析中,LAA型和SVD型卒中的房颤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此外,ICM组中55.5%的房颤患者的最长持续时间超过1h,44.4%超过4h,96.3%的患者首次发生房颤时无症状。
在ICM和对照组中,分别有66.7%和75%的房颤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随访至12个月时,ICM组有15例(6.7%)患者卒中复发,对照组有23例(9.8%)患者复发(HR:0.67,95% CI: 0.35-1.28,P=0.23)。
研究者认为,诊断为LAA或SVD型的卒中患者依然面临发生房颤且被漏诊的风险,而ICM可以提高房颤发现率,从而影响这些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方式。ICM组卒中复发的人数更少,但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者推测更长期的随访可能会发现使用ICM带来的临床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