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基于物联网管理的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Internet of things-based management versus standard management of hom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COPD patients with hypercapnic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发表期刊:《电子临床医学》(eClinical Medicine,IF 15.1)
通讯作者:白春学 宋元林 廖洪恩
第一作者:蒋维芃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不仅在全球疾病经济负担中高居第五位,还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为13.7%,相当于约1亿人受到此疾病的困扰。其中重度至极重度患者近1000万。这些患者中若同时患有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他们的病情更易反复发作,需要频繁住院治疗,且病死率较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对于慢性稳定期合并高碳酸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患者,推荐使用家庭无创通气进行治疗,但在如何实施恰当的随访、远程监测及院外延续性管理等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平行组、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纳入了需要长期家庭NPPV治疗的高碳酸血症型COPD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患者被1:1随机分配至标准家庭管理组或基于物联网的管理组。物联网管理组通过远程监测临床和呼吸机参数,为期12个月。干预措施不设盲,但结局评估对管理分组设盲。主要结局是基于严重呼吸功能不全问卷(SRI)评分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变化,非劣效性界值为-5。2019年1月24日至2021年6月28日期间,从中国11家医院共招募了148例患者,随机分配至干预组(n=73)或对照组(n=75)。12个月时,干预组的平均严重呼吸功能不全问卷评分为56.5,对照组为50.0,满足非劣效性假设。干预组的12个月再入院风险为34.3%,对照组为56.0%,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56。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在稳定的高碳酸血症型COPD患者中,使用基于物联网的家庭NPPV管理改善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延长了再入院时间。
研究创新性地将物联网医学应用于使用家庭无创通气患者的居家疾病管理中,通过构建物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患者相关参数的远程监测。通过设置预警指标,研究团队能早期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进行干预,为患者提供了院外延续性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管理进入了精准智慧医疗的新阶段。
基于物联网的无创通气管理模式
团队建立了一个远程物联网呼吸慢病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集成了患者的病情信息、每日呼吸机使用数据以及随访情况等关键信息,而且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自动分析处理,生成报告供医疗管理团队查阅。
远程物联网呼吸慢病数据管理平台
本研究是世界首例应用物联网技术对使用家庭无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管理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