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从中医古方中飞出诺贝尔奖——传统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下实现再度腾飞

2018-07-0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中医药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青蒿素的发现是源自对我国传统中药的深入挖掘,并借由现代科学体系与方法而被全世界接受。正如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所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4.jpg

图 屠呦呦(左)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从古人经验中发掘、创新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寻找新的抗疟药成为全世界医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1967年5月23日,我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旨在根除疟疾的“523项目”,来自全国60多家单位的约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她和同事们梳理了中国历代医学典籍和民间治疗方法,筛选出约200种草药,获得了380多种提取物,并对这些草药和提取物的抗疟功效进行评估。

其中,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可以阻止疟原虫在试验动物体内的生长,但其疗效却并不稳定,难以重复。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公元340年左右东晋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疟疾的一段描述,这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用传统的水煎煮?她意识到,可能是因为煮沸和高温提取的过程会破坏青蒿中的抗疟活性成份。

作出这一推断后,屠呦呦重新设计了青蒿活性成份的提取过程,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发现药效明显提高;此后又进一步去除了青蒿中无抗疟活性且有毒的酸性成份,保留抗疟活性高、安全性好的中性成份,还发现青蒿药材的活性部分位于叶片上而非其他部位。这些创新发现,大幅提高了青蒿的抗疟药效。试验证明,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在被感染动物和人类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利用色谱分析法,1972年11月,研究组成员获得了青蒿中抗疟活性成份的提纯物质,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此后,他们又对青蒿素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出了新化合物——双氢青蒿素,其药效比青蒿素高10倍,并可减少疾病复发风险。

1977年3月,“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疟疾化学治疗工作组会议,屠呦呦应邀在会议上报告了青蒿素的发现,引起国内外代表的极大兴趣。随后,世界各国学者及制药公司也纷纷开展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包括结构修饰、临床试验、剂型研发等。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逐渐成为对抗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WHO还将青蒿素及其相关药剂列入基本药品目录。

“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10年,全球疟疾死亡率降低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委员会成员安德森(Jan Andersson)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道。“早在1700 年前人们就知道这种草药能治疗发烧症状,屠呦呦做的就是阐释了这种草药的哪一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让后来的临床治疗和生产药物成为可能。”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大好时机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发展,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屠呦呦被授予诺奖是整个中医药学的荣誉,也将中医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其实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曾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然而,中医与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西医在理念、方法、标准方面存在差异,符合现代科学基本原则的疗效证据尚不充分,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尚不稳定,这些都成为限制我国中医药发展并走向世界的瓶颈。

近年来,一批中医药企业积极实践,打破瓶颈,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复方丹参滴丸制剂、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片、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药纷纷在国外申请注册临床试验,广大中医学者还积极开展关于针灸等中医技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这些高质量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中医药凭借其良好的疗效,开始逐渐被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和公众接受。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103个WHO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保体系。

与此同时,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中医药理论、技术传承不力,现行的医师管理、药品监管、服务价格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2016年2月25日,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医药科技创新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2015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贺信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016年2月,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正式发布,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

在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之下,相信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必定能够抓住机遇,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智慧和经验,完成其与现代科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再度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1979年: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全国性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成立(后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西医并重”正式成为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003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医药研究课题。

2004年:中医药领域的首个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

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 /TC249);《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颁布,成为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

2010年:首个WHO平台注册的中医药大规模循证评价研究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完成,为此后的中医药大规模循证评价树立样板;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Ⅱ期临床试验的药物。

2014年: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标准。

2015年: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我国首部中医药专门法律《中医药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文由 刘金 整理,张俊华 教授 审阅)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刊载于《中国医学论坛报》7月12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获取特刊珍藏版请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20元包邮。

微信图片_20180707195812.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