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有人问我“阿普唑仑致死剂量是多少?”

2021-02-01作者:论坛报前沿资讯
非原创

从小学第一篇歌颂医生的作文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几个最常用的词:救扶伤、高风亮节。


的确是这样,但又不止这样。


微博网友@金属奶头 在搜索阿普唑仑安全剂量时,看到了这样一则对话。


一位匿名网友开门见山地问:“阿普唑仑致死剂量是多少?”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423.jpg


看界面,应该是某个求医在线咨询网页,你点进去会随意分配医生,退出对话后数据清除,你能再匹配上ta的概率小之又小,基本上属于一次性咨询。


再稍微科普一下,阿普唑仑是一种精神类药物,用于助眠和缓解焦虑,而有镇定作用的精神类药物多多少少都有副作用,不遵医嘱加大剂量,就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所以郭医生很快回应了求助者:快去洗胃!比安定片强多了!后遗症很严重!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427.jpg


求助网友说,吃了一个小时,呼吸很微弱,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430.png


医生这才放下了心,她要病人积极配合,说后遗症因人而异,还祈祷他平安。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432.png


本来以为事情到此结束,而不知道过了多久后,医生不放心地又来问:现在怎么样?醒过来了吗?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435.png


也许求助人早就关掉了对话框数据早已被删除,但医生没有忘记,又是一则消息传来:“怎么样了?我很挂念”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437.jpg


也许求助者已经在急诊室里被悉心照顾后痊愈,也许只是好奇心血来潮有此一问,未必真的服了药,但医生真的上了心。


仔细看看郭医生说的话,看似有些相悖,但里面全是星星点点的细心温柔:


“带你朋友去洗胃”,不管是你还是你朋友,服用了就要采取紧急措施、绝不能出事;

“不一定会死、但后果严重”,它不能如你所想一次性了结生命,如果你还没吃、那就一定不要吃;


后面听患者说去了医院,医生口气明显松了下来:


“不会致死,后遗症因人而异”,不要有压力,患者要及时配合救治;

“现在醒过来了吗”,这句是医生的本分,负责认真;

“我很挂念”,这句是仁者的情分,告诉你有人在挂念你,现在不要放弃生命,以后也不要。


我很挂念。


郭医生挂念的,不是父母儿女爱人,而是一个萍水相逢、偶尔点进对话框、又随手退出的陌生人。


救死扶伤也许说是医生的职业要求,而体贴、情、负责至此,则是纯良的心经过淘洗后的真诚和温柔。


评论里,有更多人贴出了自己经历的暖心小事。


有的医生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给你指点最厉害的同行,还告诉你经济有困难可以去筹款;


微信<span id=

源于|煎圆蛋


有医生给15岁的孩子减压宽心,说他见识广博,夸他厉害;


微信<span id=



“回复不及时没关系,及时和姐姐说,姐姐今天夜班”


微信<span id=

源于 | 觉得自己又行了


有女孩留了自己的全名,医生就像大姐姐一样叫她“小月”,最后祝她睡眠甜美;



微信<span id=

微信<span id=

图源于 | xxxlyxx


这种咨询平台不需要登录账号,患者退出后信息就变成杳无音讯的数据流,但是医生们依然有着自己的坚持。


有的人在半夜进急诊前不忘记咨询的病人;


微信<span id=

源于 | 三岁伎俩


有的虽然双方素未谋面,但医生全部知道;


微信<span id=

源于 | 张呆呆的旺崽


不仅兢兢业业,还在原本已经累的工作环境下,有最动人的细致,和最温柔的底色。


最近医疗纪录片《我的白大褂》大火,记录着无数个这样的瞬间。


一位90岁的老人不听家人话,随便吃药后病倒,连家人都忍不住埋怨:真是服了她!


微信<span id=

源于 | 《的白大褂》


医生先安抚了担心的家人,告诉他们没关系、老人没有大碍,岁数在这里了,还得靠你们多多留心照顾;


又怕老人家有压力,他拿出病例笑着说:“(心脏某项指标)我测出来66,她测的70,她的心脏功能比我还好啊!”



办公室里都笑了,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医生才继续询问老人的病情。


老人笑、帮家属宽心,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吗?不是,但他们愿意。


比老人更难办的是孩子。


在我国,每千名儿童备有0.53位儿科生,孩子的病不仅麻烦,往往还要花更大的心力。


每个躺在床上的小孩都在大哭大闹,新手医生又焦虑担心,不仅要克服新手的恐惧,还要努力和孩子们主动沟通、平复心绪;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556.png


孩子哭的地动山摇,医生们就想尽办法,又是拥抱安慰,又是拿出卡通贴纸,用最细软的声音俯身安慰:“小朋友,有小猪佩奇来了哦~”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559.png


如果家里有人做过切除手术,那对医生递给你的那块被切除物一定印象深刻。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外科手术室有个口口相传的经验:做完切除手术后,如果要把组织拿给病人家属看,那一定要丢掉那块原本血淋淋的纱布,换一块新的纱布垫在下面——


他们要考虑到家属心情,减少视觉冲击效果,要让他们心安。


微信图片_20201203135608.png


疫情时期,很多人似乎都在建立对“医生”这个词的二次认知。我们见过带着患者跳广场舞的医生、为了语言不通的患者画漫画的护士、把名字贴在身后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不仅治病,还医心。


有一幕令人难以忘记。


在疫情最严重、人心最恐慌的时候,有位医生推着88岁的患者出门欣赏落日了。


这里没有太多,没有太大风,只有两个人静静地观赏。


微信<span id=

源于 | 南方都市报


他们看到了绚丽的夕阳,我们看到了努力和希望。


还记得吗?那位因为被砍令所有人震怒的陶勇医生。


他受到极大伤害、神经和肌腱被砍伤,一天曾做过86次手术,而休养不到4个月,在双手还没有完全恢复知觉的时候,他又开始出诊,甚至指导手术。


他不记恨砍伤自己的人,反而说自己感动多于恐惧。现在,他开始面向更多的患者做起了直播科普,还写了一首诗,送给所有关心他的人:


“生命是一场旅行,一路都是风景,有时欣喜,有时也会寂寞到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


微信<span id=

源于 | 央视新闻


什么是医者父母心?不是他们生来温柔,只是作为有血有肉有不忍的医者,他们总愿意多想一步、多行一寸——就像两次追问情况的郭美华,正在努力适应左手的陶勇。


用拳拳之心践行,用慎独之心守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白衣天使,只有一群努力奔跑的普通人。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谢谢你们。


来源:当时我就震惊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