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医大一院:丰碑永驻,打造国内间质性肺疾病MDT先锋典范

2024-11-28作者:论坛报鲁静资讯

86b373976c5cd3658f328021512a36b.jpg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具体类型超过200种,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病理改变多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学科内容[1]。随着业内对ILD认识的逐渐深入,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已被证实为ILD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国医大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也是“全国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疗中心建设示范单位”、间质性肺疾病规范化建设“优秀研究单位”。多年来,医院积极开展呼吸疑难疾病MDT,尤其是在ILD亚专科方面,让病人真正享受到高水平的一站式、个性化医疗服务,也为该学科的长足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video




中国医大一院ILD MDT团队视频

近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独家专访了中国医大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教授及ILD MDT专家团队。现将多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与深度思考精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王玮教授
历久弥新,传承不息


2023年,中国医大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荣获“全国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疗中心建设示范单位”,是东北区域唯一一家示范单位。科室建立起涵盖呼吸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影像学科等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从诊断、治疗、研究、教学等多角度,助推ILD亚专科的学科发展。


谈及ILD MDT,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教授认为,第一,由于间质性肺疾病极为特殊,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MDT团队通过多学科专家互通有无,能够弥补单科医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帮助医生迅速掌握ILD相关知识,了解疾病所涉及专科的最新进展。第二,由于每位患者的病因、疾病表现及发展程度不同,个体化治疗方案也不同,MDT团队可以商讨出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她认为,成熟的ILD-MDT模式,既有利于诊疗的规范化,也有助于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更有利于促进科室在ILD领域的纵深发展。


事实上,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LD MDT模式历史悠久。作为上一任科室主任、呼吸疑难危重疾病治疗权威专家康健教授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室便邀请院内外专家定期开展呼吸疾病与影像诊断相关会诊。他表示,在呼吸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临床、影像和病理三个科室密不可分。因此,自2000年后,便经常邀请影像学专家和病理学专家一同进行肺部疑难疾病的会诊,形成了初始的MDT团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科室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科专家加入探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诊疗。谈及多年来ILD MDT实践的感悟与收获,康健教授认为,ILD MDT有利于学科视野的打开与拓展、学科问题的聚焦与解决,以及病例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专家荟萃,献计献策


谈及ILD病因,许多专家都感慨于其复杂性:ILD的具体类型超过200种,不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还缺乏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巨大挑战。


在风湿免疫科主任张榕教授看来,ILD在风湿疾病中虽很常见但不容小觑,需要密切关注其病因。如果患者经评估后疑似ILD,特别是以肺间质为主要病变部位,那么需要检查是否有继发性ILD,特别是结缔组织病(CTD)相关ILD。CTD包括系统性硬化症(SSc)、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2]。在诊疗时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确认是否有风湿病相关症状,同时要结合患者的肺部CT影像表现,确认其是IPF(特发性肺纤维化)还是NS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以便明确治疗方案。此外,还要注意ILD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6min步行试验或KL-6(涎液化糖链抗原-6)为标志物的血清学评估等,明确ILD的预后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采用分层治疗、个体化治疗还是精准化治疗。



影像科主任医师李佩玲教授认为,MDT可以将临床知识有效应用到临床诊断,从而确诊是否为ILD。因为许多疾病的影像学报告可能差异不大,仅凭影像表现难以作出正确判断,所以通过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影像诊断水平,也能够提升影像医生专业素养。


病理科林旭勇主任医师表示,从病理角度,ILD可进一步区分为四大类:以细胞为主的增生病变、以纤维为主增生病变、肉芽肿病变和小气道为主的病变。虽然病理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其结果是否精确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尤其受制于标本取材情况。有些患者属于弥漫性病变,但实际上取样颇有局限性,只能看到病变的局部。所以要密切结合临床、影像、风湿免疫等多学科,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病理诊断。


呼吸科主任技师宋玉教授从肺功能角度分析了ILD诊疗要点。ILD病变部位主要是肺泡、肺、毛细血管、肺间质以及细小支气管等,最终导致肺功能减退。所以首先要评估其减退程度,其次要评估治疗和病程的发展状况,检查气道阻塞情况、肺部唤起功能检查、血氧携带运作情况等,再确定是轻度、中度或重度的弥散功能障碍等,这些亟需多学科的联合会诊。 多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亦对间质性疾病的诊疗发表真知灼见。


主任医师李振华教授强调,对ILD的诊断需要非常审慎,一旦确认患者所患疾病是ILD,还应当进一步评估其种类及预后,根据疾病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且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存期。主任医师赵亚滨教授提到了定期组织MDT和学习的重要性。ILD非常复杂,不仅涉及风湿免疫,还有影像和病理,需要经常参加国内医院的ILD MDT,向不同专家学习值得深思和拓展的创新思路和重要建议。副主任医师于娜教授和聂昕时医生指出,ILD患者人群巨大、病因复杂,在诊疗中要格外注重问诊的艺术。首先要全面问诊,其次要详细收集患者的各种病历资料,更重要的是规范建档流程,方便后续诊疗及追踪患者健康情况。

科学规范,阔步发展


科室长期担任中华呼吸学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单位。在王玮教授的带领下,ILD MDT日臻规范,多学科资深专家持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最大程度获益患者。同时,团队积极发扬MDT的优势,搭建学术平台,培养青年医学人才。通过搭建“纤锋学院”、ILD沙龙、ILD青年工作坊等形式,不断优化学术活动,邀请省内外ILD专家,助力学科规范发展,帮助各层次临床医生提高疾病规范化诊疗能力。


此外,团队高度重视ILD相关的科研成果。科室不仅申请获得了ILD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项目、研究课题、实用新型专利与专著等,还参与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编写,使得ILD的疾病诊疗经验为更多同行所用。在多学科助力下,中国医大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LD亚专科正精益发展,阔步向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12):1176-1188.

2.林庄恒,柴燕玲.人工智能在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4,23(7):529-532.

本文仅供医药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码:PC-CN-105025

有效期:2027-9-18


Tips

( 项目介绍 )


为提升临床医疗机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的支持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于2021年12月正式启动“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示范项目”(下称“领航计划”)。“间质性肺疾病 多学科守卫者”——ILD MDT团队系列宣传片作为领航计划的子项目之一,通过对全国三甲公立医院优秀ILD MDT团队深入挖掘和宣传,树立诊疗标杆,突出诊疗特色,交流经验做法,以期提升医院及社会对ILD的重视,助力健康中国2030落地实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