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伟杰教授团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高永华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梦璋主任团队在呼吸病学领域1区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IF=17)在线发表题为“Blood eosinophil counts, airway infections and inhaled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bronchiecta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支扩症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气道感染、吸入抗生素疗效的关联,为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的支扩症诊疗提供了参考。
研究背景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症)是一种以气道反复感染、慢性炎症、气道屏障受损和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C)作为反映2型炎症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而备受关注。国际多中心研究表明,约20%的稳定期支扩症患者存在BEC和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这类患者不仅疾病进展更快、急性加重风险更高,而且对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也更好。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BEC不仅存在个体差异,更会随着病程进展和治疗干预发生动态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作为支扩症患者最常见的定植菌,其感染状态与BEC的关联尚未明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否会加剧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针对性抗感染治疗能否改善支扩症的预后?这些临床问题均能影响精准诊疗策略的制定。
研究设计
团队采用了队列研究与临床试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双重验证模式。
队列研究:2012-2023年纳入经胸部高分辨率CT确诊的支扩症患者,严格排除合并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混杂因素。通过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的动态监测,同步采集临床症状数据与痰液样本,结合细菌培养和16S rRNA测序技术,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BEC的关联。
事后分析:基于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评估妥布霉素(TIS)对比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对BEC的影响。该治疗采用"28天用药-28天停药"交替循环模式,持续观察16周。
图1.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研究纳入262例稳定期患者,发现铜绿感染者BEC显著高于未感染者(均数:166 vs 128 个/微升, P=0.01),且在急性加重期结果类似(均数:204 vs 107 个/微升, P=0.03)。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268份痰液样本(含53例稳定期-加重期配对样本),发现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与BEC呈显著正相关(r=0.20, P=0.004)。与痰培养分析的结果类似,稳定期检测出假单胞菌属的患者BEC更高(均数:191 vs 136 个/微升, P=0.005)。在稳定期与加重期动态随访对比中,当菌群丰度下降时(均数:176 vs 100 个/微升, P=0.003),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支扩症患者血嗜酸细胞升高的关联。
基于3期全国多中心双盲试验TORNASOL的事后分析显示,吸入妥布霉素治疗期间,BEC呈现“先升后降”的波动。首次治疗周期BEC升高(均数:188 vs 119 个/微升, P<0.001),二次周期仍维持升幅(均数:164 vs 121 个/微升, P<0.001),但停药1个月后恢复至基线水平(均数:135 vs 122 个/微升, P=0.1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治疗期间BEC短暂升高,TIS组患者细菌载量较基线降低,生活质量评分(QoL-B-RSS)显著改善,且疗效在BEC高(≥150个/微升)与BEC低(<150个/微升)两个亚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58)。
临床意义
本研究首次揭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支扩症患者BEC升高的双向关联,使用吸入妥布霉素虽伴随着BEC的短期升高,但可显著降低铜绿菌载量、改善症状,且疗效不受基线BEC的影响。这一发现突破了既往对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与感染相互拮抗的传统认知,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是支扩症两大独立可干预靶点,需针对性制定抗感染与抗炎联合治疗方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伟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高永华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梦璋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铭欣博士、郭姝骏硕士、岳俊卿博士和张筱娴副主任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广州国家实验室专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项目负责人、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EJM、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Nature Medicine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新冠临床特征文章是NEJM创刊以来引用次数排名第1。
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获得2021-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终身学术成就)称号;
连续5年获得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用学者”称号;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最佳同行评审奖获得者;
担任ERJ Open Research副主编、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编委、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中国支扩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支扩专委会主任委员、2020年与2022年全球支扩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大会组委会委员;
担任The 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AJRCCM等10余个SCI杂志的审稿人。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感染学组委员
2024年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2021年上海市浦江人才
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Eur Respir J及CHES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9篇论文被国际指南引用
专注于支气管扩张症、肺部感染及慢阻肺等常见呼吸疾病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
Eur Respir Rev青年编委,Ther Adv Respir Dis编委
主持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自然面上、青年等多项课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药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番禺院区呼吸内科创始人、主任。
临床医疗工作30多年。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支气管扩张症专委会副主委。第十届羊城好医生、最佳人气奖。
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医学科研基金以及校院级科研项目等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科研课题多项。先后在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Respiratory Research、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学术著作1本。
带领学术团队主要从事慢性气道炎症、复杂疑难肺炎、肺癌的综合治疗等临床工作以及科学研究。
广州医科大学在读博士。
广州医科大学在读硕士。
广州医科大学在读博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呼吸科专业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呼吸困难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支气管扩张症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重度哮喘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秘书
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家共识3篇,参编书籍3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 、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
来源:南山呼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