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发烧就用抗生素?发烧治疗没那么容易!

2021-09-24作者:壹声资讯
抗生素非原创

我们常说的“发烧”在医学上称为发热,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体温升高或超出正常范围。根据研究,将上午体温>37.2℃、下午体温>37.7℃定义为发热。


发热一定需要用抗生素吗?


导致发热的疾病有很多种,主要分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感染性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长期以来感染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非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在发热待查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占20%~30%。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肿瘤性疾病: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其他: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抗生素作为一种“治本”的药物,如果发热的“本”并不是感染性疾病,那么使用抗生素非但不能缓解发热,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造成病情的加重。 


请记住:导致发热的原因有很多,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由感染引起的,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


那么,发热了应该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10918132852.jpg



√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须处理发热。


√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使用退热药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分的蒸发。


×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发热的治疗。


×使用激素。原因未明的发热,不能使用激素作为退热药物。


发热可以选用的一些解热镇痛药


微信图片_20210918132904.jpg



解热镇痛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烧药”,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水杨酸类  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西方被称为“百年神药”,具有良好的镇痛、解热和消炎作用。


2.苯胺类  代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效果类似于阿司匹林,但是镇痛效果较弱,无明显消炎作用。


3.丙酸类  代表药物有布洛芬。布洛芬常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疼痛。


4.其他  包括芳基乙酸类、昔康类等解热镇痛药。


在使用上述药物的过程中切忌过量使用,因为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肝肾毒性。如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过量时可能会引起中毒,造成严重的肝肾损害,而阿司匹林等药还会引起胃肠不适。


出现药物过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述药物大多为非处方药,有些人在使用时为了追求更快、更好的退热效果往往会根据自身“经验”加大剂量;另一方面,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抗感冒药成分都大同小异,比如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抗感冒药就超过30种,几种抗感冒药一起吃,使得同一成分的药物剂量叠加,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在使用抗感冒药时,一定要看清成分。



多说两句

目前,我们周围仍存在着大量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还有可能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抗生素的应用不应作为发热的常规处理手段,要避免盲目和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


来源:人卫药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