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肺癌精准治疗时代,全病程管理已成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策略。本期【MDT样板间】栏目特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围绕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诊断、靶向治疗策略、耐药机制及不良反应管理展开深度对话。参与本次访谈的专家包括:呼吸肿瘤内科蒋玮教授、综合内科卜昆鹏教授、呼吸肿瘤内科赵文华教授及放疗科潘信斌教授。
蒋玮教授指出,ALK阳性患者的精准诊疗需以分子检测为基石。当前主流检测技术包括免疫组化(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二代测序(NGS)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FISH:作为ALK检测的“金标准”,其优势在于标本需求量少、检测周期短,但仅能检测单一基因。
免疫组化:以低成本、低标本量(1-2张切片)为特点,适用于ALK单基因筛查,但同样存在检测范围局限。
NGS与PCR:两者均可实现多基因同步检测,覆盖现有靶向药物靶点,尤其适用于需排查突变或耐药突变的患者。
蒋玮教授强调,不同检测技术存在互补性。例如,NGS或PCR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ALK突变的患者(如年轻、不吸烟腺癌),可通过FISH或IHC进一步验证,以降低漏检风险。
针对ALK抑制剂的代际选择,蒋玮教授提出:
一代药物局限性:克唑替尼等一代ALK-TKI因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不足及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临床应用已逐渐减少。
二代药物灵活性:阿来替尼、塞瑞替尼等二代药物通过差异化耐药机制(如阿来替尼的L1196M突变),可实现药物间序贯治疗,形成“互为后线”的治疗模式。
三代药物洛拉替尼:作为耐药后的“终极武器”,其耐药机制以ALK复合突变为主,目前四代ALK-TKI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未来期待进一步的研究进展。
赵文华教授补充,ALK阳性患者的治疗需结合基因变异亚型(如V1/V2/V3变体)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谱差异。
卜昆鹏教授指出,ALK阳性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不良反应管理成为全病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药物特异性不良反应:一代药物易引发视觉障碍,二代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三代药物则以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如认知障碍)为主。
管理策略: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结合患者基础疾病、用药史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支持治疗(如护肝药物、神经保护剂)。
潘信斌教授强调,放疗科在局部控制与症状缓解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需与靶向治疗时机精准衔接,以最大化患者获益。
潘信斌教授提出,患者宣教需贯穿诊疗全程,内容涵盖:
疾病认知:ALK阳性肺癌的慢性病特征及长期治疗必要性。
用药依从性:靶向药物漏服、擅自停药的风险及应对方法。
不良反应预警:早期识别信号(如皮疹、水肿)及家庭护理技巧。
心理支持:通过医患沟通、病友互助缓解焦虑情绪。
本次访谈揭示了ALK阳性肺癌管理的四大核心:精准诊断奠定基础,代际药物科学序贯,不良反应全程防控,患者参与提升依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以实践验证了全病程管理的临床价值,为肺癌精准治疗时代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间”经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