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数智赋能,体系筑基——宋元林教授畅谈OCRM2025会议亮点与上海呼吸慢病防治新图景|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2025-07-03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海纳百川,气贯长虹。2025年6月27-29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以“数智引领,呼吸与共”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把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赋能呼吸学科,普及规范化诊治标准,探索新型前沿技术,培养青年优秀人才,解决难点和痛点问题,促进呼吸学科发展。本次会议会聚了国内外众多呼吸病学的顶尖专家和学者,期待通过此次盛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推动实践,为呼吸病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大会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呼吸有幸采访到了本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


video



论坛报

相较于往届,本次学术会议有哪些新的亮点或创新之处?本次大会的会议主题为“数智引领,呼吸与共”,这一主题的提出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对当前呼吸病学领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

本次的会议主题为 “数智引领,呼吸与共”,这一主题的提出是基于当前呼吸病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会议强调数字化医疗服务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例如在肺结节、呼吸慢病和呼吸危重症的诊断和管理方面,采用互联网远程管理手段以及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术,将疾病诊疗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还优化了患者的管理流程,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此次会议有多个亮点。首先,阵容强大。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外呼吸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涵盖了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慢性气道疾病、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病等多个亚专科领域。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的参与为会议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进展和研究成果。


其次,重点关注呼吸慢病的管理。随着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市从政府到医学会,都对呼吸慢病的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了社区医生临床诊疗技能的提升、肺功能检查的培训与质控推广,以及为呼吸慢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全程管理服务,包括家庭病房的设置等。这些措施旨在为患者打造一个从社区到医院的无缝连接的医疗服务网络。 


再次,会议还引入病例谈论、热点话题研讨等多元化形式。围绕一些热门话题如慢阻肺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形式不仅激发了与会者的思考,还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和融合。 


此次会议专门设置了人文、戒烟/科普等专场,关注医学人文建设和医学历史的传承。这些内容旨在提高年轻医生的人文素养,减少医患纠纷,提升与患者沟通的质量。同时,会议也强调了护理在呼吸病学中的重要性,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专门的交流平台。



论坛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立为上海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上海市在构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呼吸慢病防治经验。

体系筑基:三级架构与专家赋能


01
指导中心成立


2025年上半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下,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上海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指导中心,汇聚上海市多领域专家组建核心团队,指导中心负责整体规划与协调。


02
专家委员会驱动


在上海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启动会暨 2025 年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成立了上海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聘请了一批在呼吸疾病防治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明确专家责任,形成强有力的专业决策与指导核心。进一步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管理和防治工作。


03
工作组下沉落实


迅速成立五大专项工作组(中医、基层能力建设、科普、区域互助及家庭病床),各个工作组由不同专家领衔,旨在调动全市呼吸专家积极性,与社区紧密对接,提升基层在科普宣传、临床诊治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双向转诊的流畅化,提高基层对于呼吸慢病的综合管理水平。


能力核心:社区诊疗能力突破性提升











01
三级联动推动技术下沉


将三级医院的专科技术力量下沉至社区是关键举措之一。 改变传统“半天培训”的低效模式,由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联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联盟,通过全上海范围内的肺功能强化培训,召集社区卫生中心的技术员、医生和护士到三级医院进行“80小时深度培训”,内容聚焦规范操作与质控,确保学员返岗后能独立、高质量开展肺功能检查,为后续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项目带动长效培养


自2012年起,借助科技部等相关项目,在上海社区开展呼吸慢病管理工作。通过将项目经费规划到社区卫生中心,与社区医院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培训社区医生的呼吸慢病管理知识,包括肺功能培训、慢阻肺病诊疗知识讲解等,带动了一批社区卫生中心走向规范管理,培养了专业人才,提升了社区卫生中心的呼吸慢病管理能力。


模式创新:特色路径与区域协同


01
区域互助网络


鼓励地理位置邻近的医疗机构形成“区域性互助组”,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与疑难问题协同解决。


02
家庭病床探索


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探索符合呼吸慢病特点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延伸管理触角,提升患者居家生活质量。


03
区域特色模式


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呼吸慢病管理项目。例如,青浦区构建了自动化数据收集系统;奉贤区西渡社区实现了呼吸慢病的闭环管理;浦东区致力于形成片区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体系;普陀区加强社区服务中心与全科的合作;闵行区的梅陇社区、国美社区设置健康小屋及发展社区康复服务等。


协同引擎:多维度联动机制


01
政策与项目牵引


积极响应国家将慢阻肺纳入基本公卫项目等政策,借势设计并落实本地化实施方案。


02
“医防融合”深度实践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医学会、三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协作,形成防治合力。


03
探索可持续激励机制


目前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有效调动专家和社区医生在繁重工作之余的积极性。指导中心正着力探索创新机制,保障后续工作的可持续性与活力。


最后,宋元林教授总结道,上海的呼吸慢病管理工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持续得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通过上海医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方合作,全方位深入开展各区的呼吸慢病管理工作。未来将继续深化三级联动防治体系,拓展呼吸慢病防治领域与技术,加强科普宣传与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呼吸慢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为全国呼吸慢病防治工作贡献更多 “上海智慧” 和 “上海方案”。


感谢宋元林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