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中国行”在上海启动

2022-10-09作者:壹生心血管学院资讯
非原创

 本报讯 驻地记者 孙国根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中国行”启动仪式10月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举行,标志着培养心血管青年医生的“创新鸿鹄计划”全国巡讲项目拉开帷幕。活动将从首站上海闵行站起航,途径国内20多个城市,将医学创新的理念和技术从上海带到全国,从心血管领域拓展到其他医学领域,届时将有2000多名心血管领域青年医生从中获益。

微信图片_20221009143419.jpg

10月9日,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中国行”在上海启动时场景。孙国根摄


 启动仪式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作《心血管创新启示录》主题报告,并现场演示其创新成果——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

微信图片_20221009143423.jpg

“中国行”启动当日(10月9日),葛均波院士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用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给患者做植入术时场景。孙国根摄


     据记者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以往充满创新激情却缺少资源支持的青年医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理念和本领;创新器械的概念验证和青年医生的创新梦有望实现;专业导师和特色课程也将利用CCI的平台,输出至全国各大医院、企业和大专院校,将医学创新理念、创新技能传递给志同道合、热爱创新的临床医生,为他们搭建与研发工程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最终促成理念-实践-成果的良性循环,即从临床医生中来,通过医工交叉,实现科研创新转化,最终服务患者。

 闵行站作为CCI中国行首站,不但要传播医学创新的理念,更为培训广大的青年医师,教授他们掌握心血管治疗的创新方法,如何与工程师合作,如何将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实践。一个医生的创新应该是基于临床需求,并最终为临床服务,经得起临床实践的创新,葛院士用他的创新经历和大家进行了分享。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既往开通成功率低,并发症高,对医生的技术和体力要求都非常高,所以被称为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中的“最后的堡垒”。2005年葛均波发明了逆向导丝开通CTO病变的新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此项手术的成功率从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保证,从而挽救了更多的临床患者。2018年葛院士在实践此项技术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主动迎客技术(AGT),使开通CTO病变的手术效率和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除了学术讲座,葛均波使用CCI成员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对患者实施手术,他用国产光学断层成像(OCT)机器引导,完成了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而OCT机器的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使用的“功臣”就是CCI第一期学员、深圳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锐教授。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心祥)也是葛均波自己研究成果成功转化的又一代表作。这些与世界同步的国产创新器械的使用,大大造福了广大患者。

 据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心内科主任胡伟教授介绍,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由葛均波和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起成立,是面向全国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的非营利性民间学术组织,集创新培训、设计交流、研究支持、产业合作为一体,旨在激发一线临床医生发现和解决临床需求及临床问题的创新潜能,引导其积极参与医疗技术及相关器械的创新和研发,并进一步为其提供概念验证和和临床研究平台,最终实现国产医疗技术与器械产品化的市场化,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摆脱模仿,立足创新,进而走向世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的创新学院,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医疗器械创新流程”为主干,结合中国自主医疗器械创新的本土实践经验融合而成。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实践团队为学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同时为医务工作者、企业高校工程师和投资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这些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方法,壮大了创新医学人才的队伍,研发出的医疗器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最终使更多更广的老百姓获益。七年来CCI创新学院已成功举办了7期临床医生培训班,累计培养医学创新人才500余人,学员学成后相继成立了30余家公司,创新在研项目超过100个。邀请国内外创新导师100余人,申请专利200余项,超过10个产品已获批在国内外上市。CCI已成为培养心血管领域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 


     葛均波表示,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拐点尚未出现,仅靠CCI俱乐部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如果说CCI俱乐部是火种,那这次的CCI中国行必将让创新的火种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医学创新从医生中来,通过医工交叉、成果和专利转化,最终必将惠及广大的老百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