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同济神经重症临床干货①】神经重症医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2024-03-25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萍 王芙蓉


神经重症医学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其目标是将神经病学与重症医学融合为一体,为神经危重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及生存率,改善神经危重症疾病患者的预后。


神经重症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神经重症监护单元(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早的记载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John Hopkins医院神经外科设立3张监护病床用于救治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因脊髓灰质炎流行,在美国巴尔的摩市立医院才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并将神经病学与重症医学联系在了一起。


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the United Council for Neurologic Subspecialties,UCNS)将神经重症作为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中国国内第一个综合ICU成立于1984年,各个NICU的成立也不过起始于近一二十年间。然而,NICU的发展十分迅速,这得益于国内外专科学术交流和多学科协作的加强,使得神经重症理念逐渐获得学界的认同和越来越多的重视,神经重症医学成为有别于重症医学、具有浓重神经专科特色的独立存在。


NICU收治的患者疾病谱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等重症缺血性卒中,大容积脑出血、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颅内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重症肌无力危象、吉兰-巴雷综合征、颅脑损伤及占位,以及一些特殊操作的围手术期管理如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神经介入、静脉溶栓、脑室外引流术等。基于大样本的研究表明,较之于非专科化的重症监护,专科化的神经重症监护管理可显著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


在神经重症医学迅猛发展的大形势下,国内NICU的质量可谓良莠不齐。2010年一项对全国范围内NICU发展现况的调查研究显示,NICU存在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模式并存,规模大小不一,专业人员配备不齐等问题。从模式上来看,可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和混合型。


  • 开放型即患者由普通神经科医生直接管理,NICU没有专职管理人员,NICU的患者可能归属于数名普通神经科医生,仅在病床区域上归属于监护病房。开放型管理的优点在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十分熟悉,需要管理的危重病人数量较少;而缺点非常突出,普通神经科医生往往缺乏重症医学的专业训练,对于神经科专业之外的复杂、综合危重病情的发现和处理难以到位。

  • 封闭型管理是指NICU由专职的重症医学科医生进行管理,普通神经科医生不再参与患者进入NICU后的医疗活动。封闭型管理能够克服开放型管理的缺点,但要求管理人员应为具备重症医学素养的神经专科医生,而不应该是神经病学专业知识薄弱的综合ICU医生。

  • 混合型即为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但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相互掣肘。


从对上述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神经重症医学对专职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全面复合型人才,必须作为独立的亚专科进行发展,才能保证NICU的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成立于2004年,是全国较早且为数不多的设有NICU专业团队并进行重点建设的亚专科之一。第一次改建扩大于2011年,标志着NICU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21年初完成第二次改建扩大,目前病床数28张,年收治病人700余人。至今,NICU已成为湖北省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单位、中国神经疾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培训基地,团队力量及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学科带头人王芙蓉教授是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常委,湖北省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主任,湖北省病理生理协会神经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癫痫学组组长。常年活跃在全国神经重症专业的学术领域,在全国同行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王芙蓉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日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我科NICU配置床位28张,由神经重症专业医护团队封闭式管理,目前具有专业资质医护技人员5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9人、护师21人、护士1人。另外有康复专业技师1人、神经重症检查专业技师1人。NICU配置的仪器设备包括:多功能心电监测仪、12导联心电图仪、脑电图监测仪、肌电-诱发电位仪、经颅多普勒超声仪、颅内压监测仪、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泵、肠内营养泵、体表控温仪、下肢防血栓加压泵等。


我科NICU具备完善的卒中绿色通道,建立了机械通气、肠内外营养支持、脑死亡判定的规范化流程,在缺血性卒中溶栓取栓、出血性卒中微创术围手术期管理、重症及特殊类型脑炎、癫痫持续状态诊治和持续脑电监测、重症肌无力危象抢救,规范化肠内肠外营养、脑损伤评估等方面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我科参与执笔了《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及《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中文版和英文版等一系列专家共识,充分显示了我科NICU在全国神经重症学界的领军地位。Leksell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rt-PA液化血肿精准治疗幕上脑出血是我科NICU传统特色技术之一,能够迅速清除颅内血肿,安全性高,创伤小,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到目前为止救治病例累计已超千人,治疗经验多次在国际和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上分享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展开了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成功举办了多期专题讲座,学术和疗效影响辐射全国。我科从1999年开展微创术至今,共完成脑出血微创治疗千余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NICU历经19年的发展与建设,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均稳步发展,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神经重症团队将一如既往,乘风破浪,将亚专科和团队继续发展壮大,做出更好的成绩。



张萍

中德医学双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萍.png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兼秘书。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


王芙蓉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神经科ICU行政负责人

图片1.png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常委,湖北省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主任,湖北省病理生理协会神经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癫痫学组组长。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