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PARP及PARP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多功能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酶家族,对保持基因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PARPi可抑制PARP的催化活性,导致DNA单链损伤修复障碍。另外,Murai等研究发现,PARPi同NAD+结合使PARP催化结构域发生可逆性变构,导致锌指结构域同DNA损伤部位紧密结合,并难以从DNA单链解离进而阻碍损伤修复,此过程成为“PARP trapping”。当DNA单链损伤持续存在并累积可导致复制叉停滞,并产生双链断裂,DNA双链断裂可通过HRR进行修复,但在gBRCA1/2突变的HRD细胞中,则无法修复DNA双链断裂损伤,进而导致细胞凋亡,此过程成为合成致死。合成致死机制为PARPi治疗gBRCA1/2突变和HRD的相关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PARPi所致的DSB仍可通过NHEJ、单链退火修复等其他非精确途径进行代偿修复,可能导致PARPi耐药,具体机制仍待探索。
2、 PARPi治疗gBRCA1/2突变TNBC疗效
目前研发并用于临床的PARPi主要有:奥拉帕尼(Olaparib)、尼拉帕尼(Niraparib)、鲁卡帕尼(Rucaparib)、维利帕尼(Veliparib)和塔拉唑巴(talazoparib)。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Olaparib和talazoparib单药用于晚期gBRCA1/2突变的乳腺癌临床治疗,其他种类PARPi治疗gBRCA1/2突变乳腺癌有关临床试验仍处I-II期阶段。通过gBRCA1/2突变检测特异性筛PARPi治疗有效人群,为包括TNBC在内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高效、低毒的靶向治疗新选择。
2.1 Olaparib
Olaparib是首个获批上市用于实体肿瘤治疗的PARPi。2009年Fong等通过I期临床研究发现,Olaparib治疗晚期各线gBRCA1/2突变的乳腺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临床获益率为63%(12/19),除轻度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外无其他3-4级严重副作用。
Tutt等在一项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对Olaparib的合理药物剂量进行探索,在g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中(其中53.7%为TNBC),高剂量组(400mg,bid)较低剂量组(100mg,bid)治疗反应率高(41% 对比 22%),中位PFS获益1.9月。安全性方面,高剂量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41% 对比 33%)。
OlympiAD是一项Ⅲ期、开放的随机对照研究,在晚期g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中(其中49.6%为TNBC)对比单药Olaparib(300mg,bid)与标准治疗(卡培他滨、长春瑞滨、艾日布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Olaparib组在首要研究终点PFS方面取得2.8月获益(P<0.001),且治疗反应率提高31.1%。单药Olaparib组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标准化疗组(36.6% 对比 50.5%),因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Olaparib组发生率为5%,标准治疗组发生率为8%。
Olaparib单药治疗可改善gBRCA1/2突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部分研究表明Olaparib(400mg,bid)联合其他细胞毒类药物(顺铂、拓扑替康、甲氮咪胺)治疗同样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剂量依赖性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率增加。Balmana等通过一项I期随机对照研究证实Olaparib(50mg,bid)联合顺铂(60 mg/m2)治疗晚期gBRCA1/2突变TNBC反应率为71%,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Olaparib(100-200mg,bid)联合顺铂(75mg/m2)组低。
目前Olaparib在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合理用药剂量及周期,以及在新辅助治疗阶段的疗效与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PARTNER研究对比紫杉醇、卡铂联合或不联合Olaparib新辅助治疗TNBC及gBRCA1/2突变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
2.2 Talazoparib
Talazoparib较其他几种PARPi具有较高的DNA诱捕活性及生物利用度。Shen等通过细胞试验证实在BRCA1/2突变和PTEN突变的细胞中,Talazoparib抗肿瘤活性是其他PARPi抑制剂的20-200倍。
Bono等在一项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初步探索BRCA1/2 突变和散发性肿瘤患者人群中,Talazoparib的抗肿瘤活性、合理剂量与安全性。结果提示Talazoparib最大耐受剂量为1.0 mg/day,半衰期为50小时。1.0 mg/day治疗剂量组中,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治疗反应率为50%(7/14)。3级以上不良反应包括贫血(24%,17/71)、血小板减少(18%,13/71)。
ABRAZO研究是一项II期、双队列、分阶段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gBRCA1/2突变的局部晚期或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至两组:铂类治疗后进展(组1,49例)或大于3种非铂类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组2,35例),观察Talazoparib(1.0 mg/day)的疗效及安全性。Talazoparib在两组患者中均显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ORR(10% 对比 13%),CBR(18% 对比 23%),中位PFS(4.0月 对比 5.6月)均相近。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贫血(35%)、血小板减少(19%)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5%),无3级以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EMBRACA研究是一项开放、Ⅲ期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gBRCA1/2突变的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中,对比Talazoparib单药(1 mg/d;287例)与标准单药方案(卡培他滨,艾日布林,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144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alazoparib单药组在首要终点PFS中取得3.0月获益(P<0.0001),24周总缓解率较标准治疗组提高35.4%(62.6% 对比 27.2%;P<0.0001),CBR提高32.5%(68.6% 对比 36.1%)。Talazoparib单药组3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55% 对比 39%),但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同Ⅲ期OlympiAD研究结果类似,Talazoparib相比标准化疗安全性良好,改善患者预后,为携带gBRCA1/2突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又一新的治疗选择,并于2018年10月经FDA批准用于gBRCA1/2突变的晚期乳腺癌临床治疗。
目前暂缺Talazoparib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gBRCA1/2突变TNBC的高级别证据。Litton等探索Talazoparib(1 mg/d)单药新辅助治疗gBRCA1/2突变的HER-2阴性早中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Talazoparib新辅助治疗2月后,经超声评估平均中位肿瘤体积较基线下降88%(30%-98%),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乏力。本研究是PARPi单药用于新辅助治疗的首项研究,但本研究为单臂设计,样本量不足,缺少合理的病理评价指标,结论仍需前瞻性、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2.3 Veliparib
Veliparib是PARP-1和PARP-2抑制剂,对BRCA1/2突变的部分实体瘤具有抗肿瘤活性,但目前缺少大样本Ⅲ期研究证实Veliparib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gBRCA1/2突变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Pahuja等开展了针对gBRCA1/2突变及部分wBRCA1/2TNBC和浆液性卵巢癌的I期临床研究。发现Veliparib最大耐受剂量为400mg/bid,在gBRCA1/2突变肿瘤亚组治疗反应率为40%,临床获益率为68%。
多项I、II期临床研究探索Veliparib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晚期gBRCA1/2突变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未取得理想的治疗反应率与临床获益率,且增加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
BrighTNess是一项Ⅲ期、多中心、双盲、分阶段、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比较卡铂、Veliparib联合紫杉醇对比卡铂联合紫杉醇或紫杉醇单药新辅助治疗TNB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由于缺少BRCA1/2分层及生存数据,本研究结果提示卡铂可使高危gBRCA1/2突变TNBC患者在新辅助治疗阶段获益,而非Veliparib。
BROCADE 3研究是一项正在开展的Ⅲ期、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比较卡铂、紫杉醇联合或不联合Veliparib治疗gBRCA1/2突变的晚期HER-2阴性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其结果值得期待。
2.4 Niraparib
Niraparib是一种选择性PARP-1、PARP-2抑制剂,为数不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Niraparib在治疗gBRCA1/2突变的乳腺癌可能具有潜在作用,具体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Niraparib治疗晚期实体瘤I期研究结果提示,在4例gBRCA1/2突变的乳腺癌中有2例达到病理部分缓解,20例gBRCA1/2突变的卵巢癌中有8例达到部分病理部分缓解。最大耐受剂量为300 mg/d,平均半衰期为36.4小时。安全性方面,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1-2级不良反应为贫血、恶心、乏力、血小板减少。NCT02826512研究、BRAVO研究等有关Niraparib治疗BRCA1/2突变的乳腺癌II-Ⅲ期研究正在进行中。
2.5 Rucaparib
Rucaparib经FDA批准用于治疗gBRCA1/2突变的晚期卵巢癌,其治疗gBRCA1/2突变乳腺癌的机制、剂量及周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NCT01009190和NCT01074970等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作者 | 杨柳 刘淼 王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