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TS-ERS联合专场、海峡两岸和港澳专场精彩推荐|CTS2025

2025-09-19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CTS-ERS联合专场·


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

图片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李时悦



介入呼吸病学(IP)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亚专业。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迅速 崛起,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培训及人才培养、交流 开展全方面培训,相关活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极大促进了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互动也是常态。
技术改良及创新 基于中国大量临床病例资源的实践及总结,对硅酮支架的各种改良和创新,以及冷冻活检术在纵隔病变的创新性应用等,使中国介入的声音及影响遍布全球。
新设备的研发 我国自主开发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远程 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开发适用于经气道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系统,其他新设备也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科研 深入开展呼吸介入研究,并初显成效。近几年,中国学者在呼吸介入领域发表了大量SCI论文。未来,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界将继续基于“普及、推广、提高、赶超”的宗旨,不断创新,发出更强的中国声音。


载药肿瘤细胞微粒介导的靶向生物治疗的研发及其在肺癌中的应用

图片

报告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金阳



肺癌死亡率高,预后极差。本团队开发了个体化靶向生物化疗新技术。该技术 用患者自体肿瘤细胞制备的微颗粒包载化疗药物,实现精准靶向杀伤,有效克服耐药并激活抗肿瘤免疫。该技术可使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超30%,客观缓解率达90.91%。
团队进一步用微颗粒包载氟伐他汀,靶向抑制单羧酸转运蛋白4,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并促进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向经典活化型极化,实现代谢与免疫双重调控。
在制备技术方面,团队在国际首创微波辅助制备工程化微颗粒,通过特异性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提高制备效率。该微颗粒激活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重塑肺癌免疫微环境,这一技术在多种肺癌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显著抑瘤效果,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相关技术已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此外,团队拓展了技术平台,成功开发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模型,构建新型微颗粒疫苗,激活抗肺癌免疫,开发基于肿瘤细胞微颗粒的个体化瘤内微生态靶向调控策略等,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新范式。


纵隔分期与再分期的新要求

图片

报告者:戈尔尼克大学诊所

Aleš Rozman



第九版TNM分期标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精准放疗的背景下,精准 划分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分期很重要。以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EBUS-TBNA)术为主的内镜超声分期已成为一线分期方案,其系统性淋巴结取样模式灵敏度更高。新版TNM分期标准要求对所有N2淋巴结取样,操作要求更高。
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扩大了须进行分期的适应证。在放疗规划中,系统性分期对于避免靶区遗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治疗强度与范围。立体定向放疗等微创局部治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淋巴结分期的重要性。
治疗后的再分期面临挑战,传统TBNA阴性预测值较低。新兴技术如EBUS引导经支气管纵隔冷冻活检能获得更大的组织样本,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生物标志物检测效能,有望减少重复纵隔镜检查。针对特定场景的再分期策略也在不断完善。
分期与再分期正朝着更复杂化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更广泛取样、与PET-CT结果精细整合并适应新型治疗策略。


·海峡两岸和港澳专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血管风险

图片

报告者: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

陈嘉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影响约3.92亿人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除呼吸系统临床表现外,其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增加2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慢阻肺病患者中的患病率达30.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在合并慢阻肺病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尤其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因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导致死亡的首次或再次住院风险比为1.51,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风险比为1.42;心房颤动在慢阻肺病人群中患病率为13%,合并心房颤动的慢阻肺病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
新证据表明,三联吸入治疗较双药可降低38%的严重心血管事件。COSYCONET队列研究显示,近1/5的慢阻肺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另有38%~53%合并心脏异常的慢阻肺病未被诊断或治疗,这突显了心血管筛查的必要性。建议推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通过主动评估风险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将预防慢阻肺病急性发作作为心血管保护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慢阻肺病表型的研究进展

图片

报告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蔡绍曦



慢阻肺病是一种具有显著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近年来,随着针对2型炎症表型的生物制剂在慢阻肺病治疗中的逐渐应用,不断深化对慢阻肺病表型的认识,有力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表型分类包括危险因素表型、临床表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表型和炎症表型。其中,2型炎症表型[以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为特征]的识别尤为重要。生物标志物[如血EOS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水平]不仅有助于预测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风险和肺功能下降趋势,还为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显示,针对2型炎症表型的生物制剂可显著降低急性加重发作频率,并有效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整合临床、影像与生物学数据,有助于实现慢阻肺病的早期诊断与表型分层,从而揭示慢阻肺病的表型特征及疾病进展规律。
慢阻肺病表型研究从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肺功能轨迹及炎症标志物等多维度展开,能够识别具有独特病理生理特征、疾病进展规律和治疗反应的患者。未来,慢阻肺病治疗将从对症治疗迈向基于表型的精准管理,实现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最终目的。


衰弱在慢阻肺病中的重要性及其评估

图片

报告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静



衰弱作为一种多维度综合征,以生理储备下降和应激易感性增加为特征,在保 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和慢阻肺病患者中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分别为7%~15%和9%~28%,二者共享肌肉萎缩、慢性炎症和营养不良等病理机制,相互加剧病情进展,导致运动耐量下降,并显著增加急性加重和死亡风险。
目前评估衰弱的主要工具包括Fried衰弱表型(FFP)、衰弱指数(FI)和临床衰弱等级量表(CFS)等,但仍缺乏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化工具,且现有工具在社区及临床中的应用存在效率与适用性两方面的瓶颈。在干预方面,运动训练(如个体化肺康复)、营养支持(特别是补充高蛋白与维生素D)及二者联合被证实可显著改善患者肌力、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而药物干预仍处于探索阶段。
未来应重点开发符合中国人群生理特点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衰弱筛查工具,推动 多维度、分层次的早期干预策略,尤其关注PRISm向慢阻肺病转化过程中的早期干预窗口,以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