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28日—8月3日,由浙江省医师协会和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协办的“2025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HCIC)暨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大会”在杭州召开。
在大会召开间隙,《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采访了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马量教授,邀请他跟我们分享了关于心血管外科创新转化的看法和规划,也深入具体实际阐述了临床问题的最优解法。在马量教授的娓娓道来中,不管是大胆创新,还是打破学科壁垒,马量教授的答案里始终围绕着“患者”二字。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首要威胁,其危害性与治疗挑战也始终牵动着心血管内外科医生的神经。精准诊断并有效治疗心血管相关疾病,是心血管内外科医生始终努力的方向。
创新,是医学发展的原动力;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需要创新的力量。现在各种新的治疗策略、药物、器械、理念层出不穷。外科有外科的方法,内科有内科的思路。但得注意的是,心血管内外科并非孤立发展、单打独斗,而是常常做交流、时时去沟通。这些突破的背后,除了临床医生,还有我们与科研人员、工程师、企业等多方的深度协作。
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的举办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创新转化的关键纽带。临床医生先传达出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被科研人员接收到,然后才能够最终落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唯有持续推动方法、器械与理念的创新,才会更加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其实要让患者受益。”
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内科和外科各有各的治疗方法。有些患者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即可康复,而部分病例则需外科手术干预。应该要承认,现在心血管内外科的融合交流还是有欠缺的。患者对疾病的各种方案不能全部了解,其实心血管内外科医生对彼此的治疗方法也未必能了然于心。
关于晚期重症心衰,人工心脏/心脏移植优先,还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优先,这其实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马量教授笑着说,其实现实中,患者先去哪个科室就诊,往往就定下了答案。比如晚期重症心衰患者到了心内科,可能就偏向于CRT;如果是先接触了心外科医生,可能就会选择人工心脏。所以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在线下进行思想碰撞与病例讨论,让心血管内外科医生充分理解彼此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才能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治疗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外科干预如人工心脏或移植虽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后防线”,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术后需长期抗凝、面临感染风险,且设备携带对生活存在影响。因此,在病情未达万不得已的阶段,仍应优先尝试内科治疗,尽可能延缓外科介入时机。
“不管是微创小切口,还是所谓的正中大切口,是在保证心脏手术的医疗质量为前提的情况下来选择切口的,而不是首先考虑切口选择”。谈到做微创心外科手术时,手术视野的充分暴露和切口最小化的矛盾,马量教授有了几分严肃。
既往心外科手术的传统入路是劈开胸骨的长正中切口,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创口尽可能最小化的渴求,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应运而生。
右胸小切口是引入了胸腔镜的辅助,不仅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视野,还可通过放大功能使手术区域的每个细节(包括传统切口难以观察的角落)更精准地呈现,从而提升操作的精细度。这种情况下,微创小切口的医疗质量不仅等同于传统大切口,甚至可能更优。
“如果做不到更清楚,或者说影响了手术视野的话,肯定不是一个好方法”,这句话马量教授强调了两遍。手术效果必须达到或超过传统大切口的水平,只有在满足这些前提时,微创右胸小切口才是合理且有价值的选择。
说起筹备中的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心血管创新与转化专委会,马量教授有点遗憾地说,原计划想在2025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上正式成立专委会,因为最近实在太忙,所以只是同步召开了一个专委会筹备会。
但他又透露,接下来腾出精力以后,希望能吸引全国有志于做创新转化的专家,尤其是中青年医生加入专委会。年轻的一代会更有想法、更有能力,马量教授表达了对年轻医生的充分认可。
现在其实很多临床医生都在做科研,但是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进入临床使用的药物或是器械,中间往往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成立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心血管创新与转化专委会的初衷,就是想尽可能把这段转化的过程缩短一些。医学促科研,科研能落地,落地才有效果。
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由石华玉教授创建,在叶丁生教授、汤洪升教授、倪一鸣教授以及马量教授等一代代学科带头人的接力奋斗下,学科已跻身华东地区前三强、全国前列的心脏外科中心行列。
同时兼任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的马量教授,今年选择把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大会和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合办,本就是创新之举。带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与开拓创新的决心,马量教授定能带领浙江省心血管外科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杨璐绫采写
感谢马量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