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发热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有利于人体清除病原体。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发热过久还会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而引发其他疾病。
临床上常常需要用退热药来降低体温,退热药是一类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从而降低体温的药物。
今天就给大家梳理我们用过的退热药,并对目前临床常用退热药做一总结,希望对大家在临床中使用好退热药有所帮助。
临床常用退热药有哪些?
临床上使用的退热药多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也有一些中药制剂例如柴胡注射液,常用剂型有口服剂型、注射液和栓剂等。
01
口服退热药
口服剂型为首选。
药品种类包括: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双氯酚酸钠等。
口服剂型包括:滴剂、分散片、干混悬剂、缓控释片、混悬液、胶囊、咀嚼片、颗粒、口服溶液、口服崩解片、泡腾颗粒、泡腾片等。
阿司匹林是一款廉价易得、疗效显著的经典退热药,历史悠久,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导致瑞氏综合征后,已撤销阿司匹林作为儿科退热制剂使用。临床上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A.P.C片可用于缓解成年人的发热、头痛症状。
安乃近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解热镇痛药用于临床。因其可能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副作用,已很少使用,但农村基层诊所仍有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起效快,但退热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平均退热的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短期使用不良反应轻,常见恶心、呕吐,偶见皮疹、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药热和黏膜损害等过敏反应。过量使用可引起肝损害。
布洛芬,商品名有: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该药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用于儿童的退热药,都是较为安全的药物。该药多用于3岁以上的高热儿童,成人也可以使用。退热平稳且持久,对胃肠刺激小。它对于高热的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好。主要副作用: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长期使用可引起胃出血。它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
尼美舒利是意大利于1985年研制成功并上市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相比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其抗炎作用强,副作用小。禁止该药物的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双氯芬酸钠作为解热镇痛药,多用在复方制剂中,如临床常用的感冒通就含有双氯芬酸钠。
02
注射剂
适用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药品种类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氨酚比林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安乃近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注射用赖氨酸阿司匹林等。
其中,赖氨酸阿司匹林是赖氨酸与阿司匹林的复合盐制剂,可用于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起效快,疗效好,并可减少口服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刺激。该药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而持久且副作用少,也可作为儿科退热的常用药物。但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也会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
注射类退热药物作用快,体温下降迅速,患者出汗较多,使用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一般情况下不使用。
03
栓剂
对于意识不清、口服用药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用栓剂。比如吲哚美辛栓、小儿布洛芬栓、右旋布洛芬栓、双氯芬酸栓等。
栓剂的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从肠道黏膜吸收入血,不刺激胃肠道,比口服给药起效快。
需要注意的是栓剂通过黏膜吸收,吸收率比口服用药低,所以使用的剂量要大于同类片剂剂量。
退热药的使用原则
1、使用退热药只是缓解发热的症状,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性疾病,属于治标不治本。
比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才能达到彻底消炎降温的效果。一些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或者中枢性高热,退热药都是只能起到暂时作用,需要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
2、合理安全用药,慎用逐渐被淘汰的退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有效和经济,其中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
如安乃近,世界范围内已有30 多个国家禁用安乃近。安乃近作为退烧药被淘汰,是因为它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氨基比林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多,包括:胃肠道损害、肾损害和肝损害等。现行的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中也不再收录氨基比林。
目前国内仍在使用的氨基比林复方制剂有:
①去痛片(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苯巴比妥)
②酚氨咖敏颗粒(含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氯苯那敏)
③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含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
我们也要慎用或不用。
3、建议选择单一、长效的退热药。用一种退热药物就能退热时,不要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物。另外,口服退热药物时注意多喝水,加快排泄有利于带走体内热量。
口服退热药的同时也需要配合物理降温,例如洗温水澡或温湿毛巾擦拭全身,但不要使用酒精进行擦拭,尤其是儿童,酒精容易透过儿童的皮肤导致其酒精中毒。
关于应用激素退热的问题
激素类药物例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本身不是退热药,但能抑制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因此可取得立竿见影的降温退热效果。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激素常被滥用。
盲目使用激素退热,可能降低身体免疫功能,引起二次感染,也可能造成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尤其是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
原国家卫生部制订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本文首发于医学之声公众号 作 者 陈泉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