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文讲解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

2021-06-20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O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需重视骨质疏松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OP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OP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并且,OP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各类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适应证


然而,必须强调OP可防、可治。OP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有效的抗OP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

(1)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OP的患者;

(2)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

(3)骨量减少但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


抗OP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


通常首选使用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和迪诺塞麦等。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对口服不能耐受、禁忌、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或迪诺塞麦等。


如仅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


迪诺塞麦是RANKL的抑制剂,为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2020 年 6 月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骨折高风险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可显著降低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


9b47ef9e99bc5e2e1b425fab7a9e371.jpg


新药Romosozumab是一种抗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既可以抑制骨吸收又可促进骨形成。骨硬化蛋白由骨细胞产生,能抑制骨形成,而抑制骨硬化蛋白能够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并增加骨量、减少骨折。对大多数OP患者的初始治疗不考虑使用Romosozumab。可能适合该药的患者包括:多处脆性骨折;骨折风险高,但不能耐受任何其他OP治疗;其他OP治疗失败。但是该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上市。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作为OP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一旦开始药物治疗,是否需要持续终生,何时能够停止用药呢? 


作为OP患者,首先必须明确一点,OP是一种增龄相关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和骨量都有明显的下降,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骼,不可能让其恢复到年轻时的状态,我们的治疗目标是改善OP相关的症状,降低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发生风险。因此,OP通常需要长期、个体化的治疗。


抗OP药物治疗的成功标志是骨密度保持稳定或增加,同时没有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的证据,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也作为成功标记之一。对于正在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的患者,治疗成功的目标是骨转换指标值维持在或低于绝经前妇女水平。


在诸多标志物中,推荐空腹P1NP和S-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患者在治疗期间如发生再次骨折或显著的骨量丢失,则需考虑换药或评估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如果治疗期间发生一次骨折,并不能表明药物治疗失败,但提示该患者骨折风险高。


微信图片_20210618143811.png


除双膦酸盐药物外,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一旦停止应用,疗效就会快速下降,双膦酸盐类药物停用后,其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可能会保持数年。另外,由于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超过5年的获益证据有限,而且使用超过5年,可能会增加罕见不良反应(如下颌骨坏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风险,建议双膦酸盐治疗3~5年后需考虑药物假期。


目前建议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应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如为低风险,可考虑实施药物假期停用双膦酸盐;如骨折风险仍高,可以继续使用双膦酸盐或换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如特立帕肽或雷洛昔芬。


特立帕肽疗程不应超过两年。迪诺塞麦建议剂量 60 mg,每 6 个月在大腿、腹部或上臂经皮下注射 1 次,治疗 5-10 年后应重新评估骨折风险,对于仍然处于骨折高风险的患者可换用其他抗OP或继续迪诺塞麦治疗,对于正在接受迪诺塞麦治疗的患者,不应随意停药;若因各种原因需要停用时,建议转换至其他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如双膦酸盐)以减缓 BMD 下降及骨折风险回升。

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是

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应个体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5年治疗期后,应该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包括骨折史、新出现的慢性疾病或用药情况、身高变化、骨密度变化、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等。如患者治疗期间身高仍下降,则须进行胸腰椎X线摄片检查。


作者:点点

来源:代谢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