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提升文章内容质量,诚邀您花几分钟参与本次有奖问卷调研。参与者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
上期回顾
经口内镜肌切开术(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指通过经口的内镜,在食管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一条隧道,通过该隧道切开食管中下段环形肌以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长期服用抗凝剂、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要在凝血功能纠正后再进行手术。
准备好内镜、高频电刀、切开刀、注水泵、CO₂气泵、远端透明帽、金属夹、黏膜下注射液等设备和器械,内镜专用高频电发生器等。
POEM操作者应接受过规范化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从事内镜切除术的经验,如内镜黏膜切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完成不少于30例的食管病变ESD治疗,有处理手术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的经验。
内镜前端附加透明帽,确定由胃食管结合部(EGJ)距门齿的距离。常规于EGJ上方10 cm处食管后壁视野 2~3 点钟方位的黏膜下注射,因为在这个方向进行注射、黏膜切开、黏膜下层的分离,镜身及器械可以保持平直不扭曲,有利于隧道分离。同时,在这个方向,胃底与食管后壁基本延续成一个平面,没有夹角,有利于胃内环形肌切开。
注射液为靛胭脂或亚甲蓝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混合液不加肾上腺素更方便操作,肾上腺素可能显著增加心率,影响食管内黏膜下隧道的分离。在黏膜下注射8~10 ml,充分隆起食管黏膜层后,纵行切开黏膜层1.5~2.0 cm,显露黏膜下层。切口如果过小,内镜前端不易进入黏膜下层,增加操作时间;过大则手术后封闭入口将过多使用钛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沿食管黏膜下层自上而下分离。建立黏膜下隧道直至贲门下方2~3 cm。操作时尽量靠近肌层进行黏膜下层分离。当进镜困难时,应进行黏膜下注射,避免损伤黏膜层。分离过程中,镜身退出黏膜下隧道,观察隧道是否迂曲。在食管下端及贲门狭窄处可感觉进镜阻力增加,黏膜下血管逐渐丰富、增粗,应充分黏膜下注射。在隧道主要线路上遇到较粗的穿越肌层来源的血管时,应适当游离血管,再以热止血钳在靠近肌层处钳夹,调整电凝为柔和模式,充分电凝待血管碳化后再切断。柔和模式在电凝时不产生明显的烟雾,有利保持内镜视野的清晰,如粗大血管不在隧道主要线路,不影响手术操作则不予处理,以利于术后隧道的愈合。隧道中的出血点,靠近固有肌层侧的可用电刀刀头直接电凝或热止血钳止血,电凝时间可适当延长,而靠近黏膜侧的不能以电刀电凝(灼伤黏膜导致穿孔),只能以热止血钳钳夹出血点后,稍行提拉轻微电凝止血。进入胃底后,黏膜下血管也明显增多,较粗大,成蛛网状。分离中镜身退出黏膜下“隧道”进入胃腔,倒镜观察胃黏膜颜色改变,判断分离止点与EGJ的距离。
胃镜直视下从黏膜切口处远端约2 cm 处、胃食管连接处上方约 7 cm 处,应用三角刀或L型刀,食管后壁视野2~3点钟位,由上而下纵行切开环行肌至胃食管连接处下方 2~3 cm。 切开过程中由浅而深切断所有环行肌束,尽可能保留纵行肌束。对于创面出血点随时电凝止血。对于初学者,先采用电凝模式,凝断环形肌,可以明显减少出血和穿孔的风险,缺点是三角刀易粘上焦煳的组织,如影响操作,应及时退出擦洗,因此用时较长。遇到黏膜下较窄的部分即为贲门区段,越过后进入胃底,周围间隙变宽敞。为保证长期疗效,对于症状严重患者,推荐进行全层切开,尤其是贲门上下5 cm 范围的全层切开。操作后可退出隧道,从正常食管腔及胃腔观察食管胃结合部黏膜是否平整。
关于肌切开的方法,可采用“PUSH and PULL”方法,即:将刀头贴附于纵行肌表面,调整旋钮使其将肌层抬向管腔,同时推镜并行肌肉切开;而对于狭窄部位如贲门处,选择拉镜并下压以切开肌肉。上述技巧能有效避免术中黏膜损伤,但需术者具有良好的控镜能力。
将黏膜下隧道内和食管胃腔内气液体吸完。冲洗创面并电凝创面出血点和小血管,多枚金属夹由下至上对缝黏膜层切口。
气体相关并发症是POEM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使用CO2可降低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过程中要观察气道压力,如增大到20 mmHg,提示腹腔或胸腔内可能弥散较多的CO2,术中及时抽吸胃肠腔内的气体,可以防止气道压力过高导致皮下气肿及气腹和气胸。绝大多数气体相关并发症并无临床意义,术中发生严重气胸(手术过程中气道压力超过20 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90%,行急诊床旁胸片证实)者,予胸腔闭式引流后,常可继续手术。术中明显气腹者,通过穿刺针于右下腹麦氏点穿刺放气后,无须特殊处理。术后置胃管,延长心电监护、禁食时间,直至患者情况稳定。
胸腔积液常与术后气胸相伴发生,多为反应性,常发生于手术时间长的困难病例。少量胸腔积液如不伴发热,可自行吸收。大量胸腔积液导致肺不张,适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引流等。
贲门部位黏膜下层较薄,分离黏膜下层时易损伤此处黏膜。为避免损伤,黏膜下注射和分离此区域应仔细辨别方向,尽量靠近食管后壁的肌层分离黏膜下层,热活检钳预防止血要彻底,防止出血影响操作。出血后,仔细寻找出血点,软凝模式止血,防止损伤黏膜。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黏膜层损伤甚至穿孔,如及时夹闭可无任何临床影响,亦不影响患者住院时间。如果发生无法有效夹闭的范围较大、不规则或发生于特殊部位(齿状线、胃底等)的黏膜损伤,只要不与肌切开处直接连通,可在肌切开完成后于食管腔内采用金属夹夹闭。通过留置胃管、延长禁食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手段,亦可于数日内愈合。部分术中未发现的黏膜损伤可发展至迟发性黏膜坏死,进而发展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即消化道黏膜完整性破坏而导致的消化道瘘,包括食管纵隔瘘和食管胸腔瘘等。一旦出现瘘,可采用食管覆膜支架堵塞瘘口,同时行胸腔闭式引流,保持引流通畅。
较少见,迟发性出血者多伴有术中大量出血,然而因其发生率极低,目前难以预测。 若迟发性出血局限于隧道内,常难以早期发现。局限的隧道空间起到压迫作用,患者表现以剧烈胸痛为主,失血征象不明显。一旦隧道内张力超过黏膜闭合所能承受极限,隧道开口裂开,患者常短时间内大量呕鲜血、血块。此时应于气管插管下行胃镜探查,去除隧道开口金属夹,彻底止血。
术后随访目的在于评估疗效及早发现复发并监测远期并发症。
POEM术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众多。疗效评估常于术后2~4周进行,包括主观症状评估和客观检查。主观症状评估一般采用症状评分系统,客观检查包括胃镜检查、食管测压及钡餐检查等。
术后复发者可接受进一步治疗,包括再次POEM手术、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放置可回收支架等。
远期并发症主要为胃食管反流。患者在术后每1~2年应定期随访,评估有无反酸、烧心等症状,并经胃镜检查确定有无反流性食管炎,必要时可做24h食管PH监测,进一步确诊胃食管反流。通常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一般可有效控制症状并缓解食管下段炎症性改变。
STER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⑫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万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