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热点大咖谈栏目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学论坛报共同联合打造的精品专栏,每月邀请三位专家对临床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点评或解读。
2023年5月的热点话题为《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叶平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将围绕上述热点话题进行精心解读!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叶平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水平升高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而我国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分别在1997年和2016年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对我国血脂异常防治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其后世界范围内血脂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降脂新药上市,再度证实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降低LDL-C可带来更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各国血脂指南相继更新。
因此对2016版血脂指南进行更新势在必行。由于考虑到人群血脂合适水平随ASCVD风险分层的级别不同而不同,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可视为“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则属明显升高。故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
另外,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血脂管理需从儿童抓起,指南包含了儿童血脂管理的内容,故更名为《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新指南),涵盖了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理念。
临床血脂管理无论是预防ASCVD发生的一级预防,还是改善ASCVD预后的二级预防,全面评价ASCVD总体风险是针对患者风险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的基础。国内外发布的血脂异常防治相关指南和共识的核心内容均包括ASCVD发病总体风险的评估方法和风险分层的标准。
新指南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和国内外指南与共识,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对2016版指南的风险评估流程进行了更新:
首先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在已患有ASCVD的二级预防人群中进一步划分出超高危的风险分层;将发生过≥2次严重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且合并≥2个高危险因素者列为超高危人群,其他ASCVD患者列为极高危人群。
在尚无ASCVD的一级预防人群中,决定是否需要降脂治疗首先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风险的评估:按照LDL-C、有无高血压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个数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并增加慢性肾脏病3~4期作为直接列为高危的三种情况之一。
对<55岁且ASCVD 10年风险为中危者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对于ASCVD 10年风险为中危且余生风险不属于高危的个体,还需要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如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决定干预措施。对一级预防人群的整体风险评估更为全面。
血脂异常的检出主要依靠常规医疗服务和健康体检。早期检出血脂异常并监测血脂水平变化是评估ASCVD风险并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
新指南推荐根据个体ASCVD风险度决定血脂筛查的频率:
<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LDL-C、HDL-C和TG),≥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CVD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较2016版指南新增的内容包括:
01 每人一生中应至少检测1次Lp(a);
02 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03 以及FH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增加FH的早期检出率。
对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与2016版指南相似,包括:
01 有ASCVD病史者;
02 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03 有早发性CVD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04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叶平教授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救治和临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一直从事在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曾经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目前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慢性病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多个医学专业杂志的编委。
与2016版指南相比,新指南在危险分层评估方面更新了哪些要点?新指南在危险因素分层评估有什么优势?
做开胸手术不锈钢关闭胸腔的病人,术后可以做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