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专访王拥军教授:CHANCE研究写入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带来的启示

2018-02-09作者:壹生神经学院资讯
CHANCE研究早期管理指南急性缺血性卒中

        2018年1月24日,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布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新指南新增改写了大量推荐意见,其中CHANCE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为其中一条新增推荐写入指南,这将为我国临床研究、指南及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针对以上问题,专访了CHANCE研究的主持者、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一起聆听他对本次指南更新的深入解读。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8年1月,CHANCE研究改写了美国最新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能否请您就CHANCE研究相关结果在此次指南更新中的推荐要点和更新背景进行介绍?

王拥军教授:在1月刚刚发布的美国AIS新指南中,CHANCE治疗方案被作为一条单独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推荐;同时,在美国卒中协会的指南介绍要点(highlight)里,特别介绍了这一更新对美国指南和未来实践的影响。CHANCE研究是一项纳入中国114家医院、5170位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主要针对“轻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病24 h)是否需要同时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这一科学问题展开验证。结果证实,以上患者在发病24 h内应用双抗治疗3周,3个月卒中复发风险可相对降低32%。

2013年,CHNACE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立刻引起全球关注。2014年美国卒中二级预防 指南更新,其中就引用了CHANCE治疗方案,这是指南第一次为CHANCE改变;而此次AIS新指南在急性期治疗 方面的更新是第二次改变。

屏幕快照 2018-02-08 上午9.22.03.png

推荐意见.png

本次美国指南基于CHANCE的推荐意见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仅引用CHANCE研究中“轻型卒中”这一种类型,不包括TIA。原因在于,此次指南是针对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进行的更新,不包括二级预防;

第二,美国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中并未限定时间是21天,而此次AIS新指南是严格按照CHANCE公布的方案——21天双重抗血小板。

由此,从这新版指南我解读出两点欣喜的变化:

第一, 这一版指南的作者对CHANCE的设计、结果和临床应用以及证据强度,理解非常到位;

第二, 将CHANCE纳入到急性期治疗也是当时我们试验设计的用意,即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能严格区分“急性期治疗药物”和“二级预防药物”。

中国医学论坛报:您认为为什么这样一项中国研究能改写国外指南?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拥军教授: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指南,只要是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都有可能影响各国的指南修订。CHANCE研究在公布当时处于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在2013年之前,中国尚未有神经内科领域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就是说,2013年之前中国指南的证据几乎都是来自国外。因此,CHANCE研究改变国际指南是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从急性卒中证据的“进口国”,第一次变为了证据“出口国”。这一研究可以给中国的临床研究者树立信心:只要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操作,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做的试验,全世界都会接纳,将它用于临床的指导。对我而言,CHANCE研究最大的意义是增加了中国临床研究的信心。

屏幕快照 2018-02-08 下午5.29.55.png

中国医学论坛报:在2018年新版美国指南出炉后,我国指南是否也将受到影响?这将对中国的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产生哪些影响?

王拥军教授:大家知道,世界各国都在出台指南,但美国对证据的把握比其他国家略高一筹。因此,美国指南是一个“风向标”。美国指南更新后,相信不久之后全世界或多或少会受美国指南的影响,欧洲、澳洲、中国各国指南都将随之改变。

我相信2018年中国指南也会有这次美国指南更新的“痕迹”。中国卒中学会正在编写中国卒中的整本指南,将于6月份出版。所以,之前我们讨论方案的时候也参考了国际大型临床研究。在新版美国指南中,我们可以关注到以下4点颇具新意之处:

1. 二级预防与急性期治疗在逐渐融合,不再强调哪些药物是急性治疗药物,哪些是二级预防药物。新指南最值得赞许之处是将“二级预防越早越好”这句话真正落到实处。

2. 新指南所有的证据都是以患者为中心:尽快血管开通,所有的措施都要为血管开通让路。新版指南省去了很多过去临床认为常规应做的检查,比如现在指南推荐只检测血糖就可以开始溶栓治疗。

3. 新指南对新证据的采取速度非常快,DEFUSE 3研究成果在美国指南出版的当天发表,随即被纳入指南,这是全球指南史上极为罕见的。

4. 新指南对临床检查评估做了非常好的解读。比如,医生普遍认为临床检查越全越好,但新版指南明确告诉我们,哪些检查可以不做。比如过去常规做的OSA评估检查、同型半胱氨酸及抗磷脂抗体检测等,新版指南则不建议做;上一版指南推荐心电监护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一个月,而新版指南明确指出并无必要。

以上都表明,新版指南的价值取向是“务实”和“以患者为中心”。新版指南的主席北卡大学卒中中心主任William J. Powers和副主席南卡大学神经科医生Alejandro A. Rabinstein都是临床一线医生,他们这种价值导向非常值得中国及全世界的指南修订者们借鉴。

中国医学论坛报:自己的研究结果能改写指南,这是每一位临床研究者梦寐以求却又可遇不可求的。作为一名“偶像级”的临床研究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出高质量的、足以改变临床指南的优秀临床研究?

王拥军教授:过去我们在讨论中国指南的时候,很多中国专家也是忧心忡忡,担心中国指南的证据都是来自国外,我们用非中国人种的证据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但是相反的现状是,中国没有自己原创的高质量研究。最近两年可以看到,由于我国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医生参与临床研究的热情增高。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真正懂临床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未来中国在国际卒中界的声音会越来越强。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的5~10年间,国际指南的中国证据会越来越多。

但在此,我也想强调一句: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要过度强调中国特征,不要过度强调中国人治疗与其他人种不同,这样会让我们误读很多低水平研究。若把低水平研究引进指南,不如没有证据。

作为一个从事脑血管病研究多年的医生,我强力呼吁中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临床研究。当然,这不仅靠热情,更多的要靠方法。希望他们在学好临床专业的同时,花一点时间学习临床研究方法学。只有将国际上通用的临床研究方法学贯穿到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去,中国的研究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影响全球的临床实践。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张丽媛 编辑整理


      王拥军院长划的重要知识点大家都get到了吗?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本次美国AIS新指南更新要点,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于2月9日联合举办了“2018年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会”。“壹生”作为大会官方合作媒体,受邀对本次解读会进行全程报道和直播。无法到场或错过直播的医生朋友可以关注“壹生”服务号,回复“神经”,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各位大咖的授课回放,敬请期待。

2018年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会.png

附:会议日程(全部回放请戳→新指南解读会 

10:00-10:30  王拥军:新指南概述

(回放视频链接请戳王拥军:新指南概述 

10:30-11:00  赵性泉:静脉溶栓治疗

11:00-11:30  刘亚欧:急性期影像评价

11:30-12:00  鞠奕:急性期其他辅助检查

13:00-13:30  杨中华:卒中医疗的组织化管理

13:30-14:00  缪中荣:血管内取栓治疗

14:00-14:30  王伊龙:急性期抗栓治疗

14:30-15:00  刘丽萍: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

15:00-15:30  董可辉:病因学诊断和二级预防评价

15:30-16:00  曲辉:二级预防策略

本文为原创文章,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神经学院,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