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4年1月14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启动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和嘉宾有:中日医院曹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中日医院侯刚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时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宗安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玮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解立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教授,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侯晓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副总编郑桂香以及呼吸与危重症领域的数十位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主任。
会议分为编委会成立会议和第一次全体会议两个环节,为新聘任的主编、副主编、编委颁发证书,讨论编委会的工作,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会议分别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学术传播中心一部主编李妍和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副主编宋元林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侯晓梅女士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呼吸领域的领袖精英前来参与,共同见证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编辑委员会的成立。呼吸学科是报社最早以专刊形式推出的五大学科之一,翁心植教授、朱元珏教授、刘又宁教授等呼吸界前辈在报社创刊之初就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近几十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持续推进的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建设,极大提升了呼吸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在报社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发起成立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编委会,邀请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中日医院曹彬教授担任主编,来自全国各地呼吸与危重症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术带头人以及学科主任担任副主编或编委。聚力前行、合力推进,共谋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新篇章。首先,希望通过与呼吸领域的精英合作,将我国呼吸危重症学科的高水平、硬实力,通过媒体赋能外化为医学领域国内外学术影响力,让世界看见中国呼吸力量;其次,在主编、各位副主编和编委的带领下,通过报社全媒体平台优质内容输出,提升我国基层呼吸与危重症医生的规范化意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最后,通过媒体平台进行科普宣传,与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一道,成为全社会呼吸健康的守护者。报社将继续发挥医学媒体国家队的价值,与各位专家同心协力,共谋发展,讲好中国呼吸故事。
致辞后,侯晓梅女士代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向中日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教授颁发主编聘书。
侯晓梅社长向曹彬教授颁发聘书
曹彬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的媒体,而《中国医学论坛报》伴随着他整个行医生涯,许多呼吸界的前辈都在此发表过文章,这激励着他一直向前。一代代呼吸人薪火传承坚强的凝聚力,是呼吸学科不断发展创新的精神源泉和基石。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宣传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可以通过《中国医学论坛报》将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对于呼吸领域,大家应当致力于传递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知识,为同行们提供深入、专业的指导,期望能够帮助医生们做出更科学、更明智的临床诊疗决策。
随后,曹彬主编向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的副主编、编委颁发聘书。
宋元林教授
李妍主编
在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学术传播中心一部李妍主编介绍了编委会未来的工作计划。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工作将围绕“基层发展”“专业科普”和“呼吸创新”三大主题展开。
报社提供全媒体的专业平台并开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专栏,组织线上及线下的专业规范化培训、权威指南解读、病例分享和专项技能培训等,提升基层及青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同时,依托报社患教品牌“壹生健康”,设立呼吸与危重症科普专区,通过多种形式定期进行专业科普输出和线下患教公益活动。另外,还将举办呼吸创新、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热点问题探索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推广、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前沿进展解读等活动。
随后,全体编委就编委会工作计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们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撷取部分编委的精彩发言。
《中国医学论坛报》是国家队,除了纸媒,还有新媒体矩阵。我们和报社有很多合作,主要在同质化培训、能力提升方面发力。要利用好“壹生”APP平台,打造特色化的呼吸领域内容。应该对整年的内容进行规划,并对呼吸病学各亚专业设立板块负责人。
《中国医学论坛报》具备满足不同层面需求的潜力:对于非呼吸专业的读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呼吸专业的内容,而对于呼吸学科专业读者,它可以作为展示平台,全面展示呼吸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进展,促进同行的交流与互动。在内容方面可分为“中规中矩”和“有争议”两个部分:前者可以为非呼吸专业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呼吸专业知识概览,帮助他们了解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后者则可聚焦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激发呼吸学科专业读者的兴趣,引发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推动学术进步。
为保证高质量内容的产出,我们需要做好全年规划和人员分工,包括每个月的主题内容、负责人等,确保每位专家都能发挥长处,并应该多给一些青年骨干力量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认为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医生不能只关注于自己亚专业的内容,仍需要了解其他亚专业的进展,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报社不止有纸媒和数媒,提供线下交流的机会也很重要。
新媒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途径,时效性很强。应该多做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话题,引起同行们的深入思考。
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的成立,加强了报社与专家的联系,我们会积极与报社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呼吸病学的发展,讲好中国呼吸故事。
面对同行,我们提供专业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呼吸疾病诊疗内容,以提高大家的诊疗能力;而面对公众,我们提供科普内容,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健康资讯,从而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科室已经在介入手术和重症病例等与报社成功合作两次。除了呼吸领域的专业内容,我建议在科室建设方面也做一些相关内容介绍。
我是一名“90后”医生,是通过“壹生”APP平台而接触到《中国医学论坛报》,并迅速成为忠实的用户,课程内容制作精良且贴近临床实践。为了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建议将一些精彩的视频、文字内容在微信等平台发布,并整理成专题,方便大家随时去寻找相关内容。
最后,曹彬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编委会要与《中国医学论坛报》展开更多合作,夯实基础,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做好科普,提升人民群众对呼吸疾病的认识,讲好中国呼吸故事,并为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将与报社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呼吸危重症领域的发展,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附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名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