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领航计划·人物】植根国情创新的“孤勇者”:姚焰教授

2023-01-06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原创


领航计划头图.jpg

本报自2022年8月起,开设“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专栏。领航计划之十年答卷系列通过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性学术成果及其背后的故事和经验,以助于切实提升广大临床医疗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助力医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实现。


都说医院各科里最怕心脏病,而心血管医生最怕会导致猝死的心律失常。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就是那个勇于挑战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孤勇者”。



姚焰教授

他不仅手术量长期名列国际前茅,更首创性地将导管消融作为防治致命性室速/室颤的一线治疗,与此同时,还独创了房颤的个体化线性消融术式、使用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晕厥、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并首先提出全三维“绿色”电生理模式,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率。


此外,还有经皮右室穿刺消融室速、极简式左心耳封堵术,以及诸如国内首例束支折返性室速、单侧股静脉途径标测消融等。这一系列成果改变了临床心脏电生理的治疗模式与操作流程。


他不仅应邀到各国和国内演示推广,还吸引数百国外专科医师前来学习和培训。这一系列的创新性成就背后,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姚焰教授长达20余年的艰苦探索。

从“被迫”到燃起斗志

于九十年代中期刚刚进入心律失常专科领域,彼时,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这一划时代的新技术刚刚在国际上兴起,激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我是被身为医生的母亲‘逼迫’进的医学院,在80年代对当时的内科颇为失望,觉得几乎不能治愈任何疾病,难免对医生这个职业感到沮丧。射频消融这样根治性的微创疗法,立刻激发了我个人强烈的兴趣”。


不过,在他独立完成了首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后,朋友为庆祝而宴请席间的一句“你真厉害,拯救了一条命”的夸赞,却让他顿时觉得那顿饭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因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不会致命,而当时我们对致命性心律失常却束手无策”。这再次唤起他内心潜伏已久的挑战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强烈斗志。


深入“禁区”,艰难探索

当时,对于心律失常领域具有最高致命风险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唯一可靠的疗法只能是植入昂贵的埋藏式除颤仪(ICD),而消融治疗由于存在极高的难度与风险而被视为禁区。


“植入器械治疗费用昂贵,十来万的价格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买一套房,而且寿命只有几年,患者不仅是经济上承受不起,植入后还要承受很大的社会歧视与精神压力。因此,亟须探索适合国情的治疗。”姚焰教授回忆。


相比之下,导管消融有希望根治,并且费用不高,这促使他下定决心探索以导管消融治疗器质性室速之路。


没有现成的标测和诱发方案,没有公认有效的消融策略,更不知道合理的终点该如何判断。穿着沉重的铅衣,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术中如诱发致命的室颤,患者立刻丧失意识并抽搐,进入濒死状态,需要立刻进行有效的电复律,有时候一台手术需要反复电击复律抢救,以至于配合的助手与护士都紧张得脸色煞白。术后铅衣下是湿透的洗手衣和疲惫瘫软的躯体。


另一方面,这样的探索也遭受到同行的非议,除了认为他是自找苦吃,更多的人认为欧美发达国家都没有以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的先例,中国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做。“我一直认为,空谈理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能不能行,做了才知道”姚焰教授坚定地秉持这一信念。


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他艰苦的探索。2007年,不懈的努力迎来了初步的成果。那一年,作为一个阜外医院培养的医生,他使用非接触式标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速进行独特的“片状消融”的文章,在历时三稿,因“结果比美国顶尖医院好的太多”的争议而被国际心血管疾病顶刊拒稿,最终在电生理领域最早创刊的《起搏与临床电生理学》杂志发表。


几乎与此同时,他探索的与传统肺静脉大环隔离术迥异的房颤的步进式个体化线性消融术式,也被美国心律学会的会刊《心律》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这是两本心律失常期刊刊登的首篇来自中国的原创临床论著。


岁月峥嵘,初心不改


回首往事,对于15年前与心血管疾病顶级期刊失之交臂的遗憾,姚焰教授很淡然,“重要的创新往往难以在顶级期刊发表,这几乎是规律,我们不应该舍本求末追求杂志的高分而忘记了初衷。有价值的创新终究是会被人们承认的”。


事实上,当年就有泰国大夫找到他,请求他去挑战几乎无药可治且主要导致中青年男性猝死、好发于东南亚地区的Brugada综合征。


作为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在众人都认为不可能消融的情况下,姚焰教授仍然秉持着“做了才知道”的信念,仔细研究前人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其基因表达在右室流出道,具备消融的基础,并在10例患者身上验证了他的猜想。


尽管相似的境遇再次发生,这篇离经叛道的论文3年内几乎被所有相关国际刊物拒稿,但2010年他们在《欧洲心脏病杂志》发表的会议摘要仍然引起了国际的注意,最终彻底改变了此病的临床治疗模式,从只能四处求购奎尼丁和安装ICD,到通过导管片状消融根治。


时间再一次证明了实事求是、基于临床需要而创新的价值。


2020年他们发表了国际最大系列、历时18年的ARVC室速消融队列随访结果,以及最新于《循环》杂志发表的PAUSE SCD研究,为导管消融作为器质性心脏病室速一线疗法提供了坚实的临床证据。


经过不断改良消融治疗技术和工作模式,姚焰教授使得阜外团队从每天只能做两三台手术,逐渐提高到每天至少能做十几台手术,最高创下一天23台的世界记录,实现了契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流程创新。


而随着心脏消融术开展越来越多,姚焰教授又发现了新的临床问题——放射线辐射伤害,并于2011年3月正式首先提出了全三维极低或零射线“绿色”电生理模式。在新治疗技术研发成功后,姚焰教授没有在第一时间埋头写论文,而是立即带领团队在全国进行宣讲与推广。


“医学是特殊的行业,我不想在第一时间‘占有’这样的研究成果,而是应该尽早推广,让它尽早造福患者和同行。”



新责任,新征途


近年来,基于中国国情和祖国医学哲学,以自主神经再平衡理论指导,他还探索使用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改良房间隔穿刺术、极简式左心耳封堵术……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系列该领域内的突出成就,使得其团队成为国际重要的心律学团队,姚焰教授也自2005年起便开始受邀赴美、日、英、法、意、韩、瑞士、印、泰、印尼及越南等国进行讲学与指导手术,并接受来自欧美澳、日韩和东南亚南亚地区近300名专科医生来华培训、学习。


在当前举国上下以自主创新为工作重点的时候,姚焰主任在感到欣喜的同时,认为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继续创新并将中国创新的术式与理念,与国产的电生理器械一起推广到国际上去,成为新时代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此,他们参与创立了亚洲心律学会(AHRA),旨在推动中国技术与中国产品走向“一带一路”国家,造福更多人民。


在团队一群中青年骨干的参与下,一系列原创的专利与产品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当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迎来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供稿)


领航计划

领航计划头图.jpg

↑点击查看专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