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课题组最近报道了PD-1/PD-L1/L2和CD73/A2aR免疫检查点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新型遗传机制与免疫耗竭性微环境,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4月发表于国际免疫治疗领域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5年影响因子IF=13.864),题目为Genetic characteristics involving the PD-1/PD-L1/L2 and CD73/A2aR axes and th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in DLBCL。
免疫检查点治疗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在经典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肺癌等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临床效果。张会来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恶性淋巴瘤免疫逃逸及免疫微环境相关研究。早在2016年,该课题组联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深圳华大基因在Blood杂志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DLBCL中PD-L1过表达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为前期研究基础上又一重要突破。
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发现DLBCL肿瘤组织中存在频繁的免疫相关基因遗传改变,包括PD-1/PD-L1/L2、CD73和A2aR。拷贝数变异分析显示,7%的患者存在9p24.1扩增,但是CD73和A2aR基因扩增并未观察到。通过靶向深度测序,研究者揭示了PD-L1一个新的易位伙伴基因即SP-140,PD-L1断裂发生在3’UTR末端,通过Sanger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确定了PD-L1与SP-140的基因融合形式,通过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明确了PD-L1/SP-140基因融合可导致PD-L1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过表达。此外,研究者也首次发现DLBCL中PD-L1和PD-L2基因间可以发生倒位,PD-L1断裂位于第5内含子区,而PD-L2断裂位于第3内含子区,PD-L1/PD-L2倒位同样可以导致PD-L1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过表达,但PD-L2的水平则下调。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揭示了PD-L1/L2的基因突变特征,并发现了系列未曾报道过的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不会引起PD-L1表达上调。该研究还首次报道了DLBCL中CD73/A2aR基因突变特征,发现CD73突变导致CD7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其中c.185C>T突变为首次报道。生存分析显示CD73突变的患者倾向于有更好的预后,提示CD73突变可能是一种功能缺失型突变,一旦发生突变可削弱了CD73介导的免疫抑制效应。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研究者采用GSEA分析揭示了PD-1/PD-L1以及CD73/A2aR信号通路均参与DLBCL免疫负性调控。进一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发现,CD8+T细胞上PD-1和A2aR表达与耗竭CD8+T细胞数显著正相关。基于CD8+T细胞耗竭程度,提出了不同分级的免疫耗竭微环境。耗竭CD8+T细胞(PD-1+或A2aR+)显著降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根据PD-1和A2aR表达,不同耗竭程度CD8+T细胞可以区分患者预后,其中2级耗竭CD8+T细胞预后最差、0级耗竭CD8+T细胞预后最好。
该研究是对目前DLBCL中PD-1/PD-L1/L2和CD73/A2aR免疫调节分子基因遗传改变与表达特征的补充与丰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DLBCL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PD-1联合A2aR可以定义不同耗竭程度的CD8+T细胞,用于评估不同分级的免疫耗竭微环境。PD-1/PD-L1抑制剂联合CD73/A2aR抑制剂可能使更多处于免疫耗竭的DLBCL患者获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张会来教授和王先火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婷婷和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恒岐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以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张会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医院临床I级PI,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Discover Oncology》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 Exp Med、JITC、CTM、AJH 、BJH、 Blood Adv、Int J Cancer等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著七十余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
王先火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副教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淋巴疾病与淋巴肿瘤分会候补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包括共同)在Leukemia、Am J Hematol、J ImmunoTher Cancer、Eur J Cancer、J Control Release、Clin Transl Med、Brit J Haematol、Blood Adv、Front Immunol、Int J Cancer等国际知名SCI杂志发表论著40余篇。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2部,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