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位教授做客MDT样板间—肺癌全病程管理talk show栏目,围绕肺癌治疗前沿进展与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卜庆教授(肿瘤内科)聚焦肺癌治疗技术革新。她指出,肺癌治疗已从化疗时代跨越至精准靶向治疗阶段。早期研究显示,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仅8-10个月,而ipass研究开启靶向治疗先河,吉非替尼使EGFR突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达9.8个月。随着三代EGFR-TKI药物奥希替尼的应用,针对T790M突变患者的PFS延长至18.9个月,总生存期(OS)突破38.9个月。特别在ALK融合突变领域,洛拉替尼展现卓越疗效,五年PFS率超60%。免疫治疗方面,PD-1抑制剂对PD-L1高表达人群疗效显著,部分患者OS可达20个月以上;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更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提升至22个月。针对晚期患者管理,卜教授强调每2-3个月需进行包括影像学、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在内的全面随访,并指出洛拉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可通过剂量调整及对症治疗有效控制。
孔晋亮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阐述MDT团队建设经验。他提出,MDT团队应以患者为中心,整合呼吸科、胸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等核心学科,并纳入营养科、心理科等外围支持团队,实现规范化与个体化诊疗的平衡。团队管理需建立制度化流程,明确会议频率与病例提交标准,通过标准化病例模板及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协作效率。针对特殊人群用药,他指出老年患者使用洛拉替尼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可控;肾功能不全者需监测肌酐水平调整剂量;轻中度肝功能异常患者无需减量,重度患者则需谨慎用药。
王可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解析奥克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该类型肺癌占晚期病例3%-7%,好发于50-55岁中青年,多表现为不吸烟或轻度吸烟的腺癌,且易出现脑转移。靶向治疗使这类“钻石突变”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中位PFS突破5年,而十年前无靶向药物时患者极易发生转移。他强调,长期随访需结合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监测,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早期发现复发转移并评估治疗反应。
王永勇教授(心胸外科)探讨新辅助治疗临床价值。他表示,靶向药物等新辅助治疗可显著提升中晚期患者手术机会,如洛拉替尼等三代药物在控制副作用的同时延长生存期。挑战方面,药物耐药性、脑转移防控及长期生存管理仍需突破。治疗模式上,他主张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周期,并尝试靶向药物与化疗、免疫治疗或放疗的联合方案,通过降期手术及术后维持治疗实现最佳获益。
此次访谈系统展现了肺癌诊疗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升级的全方位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