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疗预嘱”人文沙龙:如何与世界好好告别

2018-03-15作者:肿瘤小编资讯
医疗预嘱医学人文

360截图2.jpg

我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我会努力的保护自己,好好活着,像火花般燃烧,尽管火花会随着年迈越来越微小,我依旧会燃烧到熄灭时为止。至于死时愿如雪花的愿望,恐怕需要你们的帮助才能实现,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不会飘上好几年!让我达到我的愿望吧!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

这是琼瑶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信,传达了她希望自然死亡、不要抢救、尊严离去的意愿,也充满了对死亡的豁达,这是她对自己身后事的交代。

据报道,自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到2050年,仅8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1亿。面对这庞大的“临终老人”群体, 他们如何有质量的走完最后一程,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医疗预嘱、规划死亡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安静、舒缓地结束生命是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人在生命末期都应该有选择如何离去的权利。

a9bf992aca338653c57ef73ce90bca1d.jpg

医疗预嘱:我的权利,我的选择

“医疗预嘱”即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某些医疗及护理的指示文件。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的一生需要做很多决定,每个人都希望在面临不可避免的死亡时,仍能够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最后的时光如何度过。“医疗预嘱”可以说是“我的权利,我的选择”。

实际上,“医疗预嘱”在西方国家并不罕见。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均已有“医疗预嘱”的相关立法。1993年,“医疗预嘱”的概念在美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夫人希拉里曾双双签下自己的“医疗预嘱”。 2000年我国台湾地区也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允许患者在不可治愈的生命末期,依照自己的愿望拒绝心肺复苏、插管等措施。

360截图3.jpg

医学伦理专家邱仁宗曾讲过:“家属做出的关于患者的生命的决定有时并不符合患者真实意愿”。因此,在中国推广“医疗预嘱”非常必要。死亡,不应是禁忌与惧怕,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让大家知道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临终选择,清楚交代,告别挚爱,人生最后一公里,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改变国人的固有观念是长期工程,“医疗预嘱”的推广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温馨的医疗预嘱人文沙龙

  3月1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楼四层温馨的多功能小厅内,医生、护士、专家、志愿者、病友及病友家属相聚一室,敞开心扉聊一聊关于 “医疗预嘱”的话题。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袁钟、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工作部部长余可谊主持了此次沙龙。

微信图片_20180315135515.jpg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岳教授作为第一位发言的主讲人,通过中国第一例“安乐死”的历史回顾,患者生命权的思考,医学预嘱与授权委托放弃治疗的相关法律问题和深圳市文裕章拔管杀妻案的反思为例,详细说明了《医疗预嘱及相关法律问题》。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辑部主任王德指出,只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临终之路,每个人“在人生最后一公里”都会有“最好的死法”——即理想告别。他从病人的治疗方案由谁来决定、病人有何权利、如何面对死亡以及理想告别的10条内容等方面做了生动阐述。另外,王主任强调,建议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生前预嘱”名词应改为“医疗预嘱”,因为“生前预嘱”的名词会让患者以至于正常人产生抵触而望而却步,不愿涉及,以为自己快要死亡要立“生前预嘱”,心理上很难接受。而实际上“医疗预嘱”就是要在人健康、意识清醒时,预立医疗决定即“医疗预嘱”。可以说,“医疗预嘱”是给亲人最好的爱的礼物!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以《如何缔结爱的遗产》为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生死问题并引导大众进行思考。他指出,虽死犹生,向死犹生,死亡不是虚无,而是另一种新的存在,精神、价值犹存。我们应该把握爱的窗口,杜绝不辞而别的遗憾,化解不欢而散的心结。

微信图片_20180315135544.jpg

据悉,本次医学人文沙龙活动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医师报》社主办,北京协会医院青年工作部承办。据主办方透露,类似这样的医学人文沙龙还将会持续举行,每期设有不同主题,邀请专家进行免费讲座,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社会人士积极参会讨论,共同促进人文医学的不断进步。

沙龙照片提供:《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

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