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现代医学中,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肿瘤类型,它起源于消化道的间质细胞。由于其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和治疗反应的复杂性,对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准确评价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判断,也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高晓东医生为大家分享相关内容。
患者在进行胃肠间质瘤手术以后,切下来的标本送到病理科去进行检验。间质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肿瘤的原发部位、手术当中是否破裂,分成4个危险度级别。不同的危险度对应不同的疾病进展百分数。
我们可以根据术后的危险度分级来指导是否在后续需要进行靶向药物的辅助治疗。因此,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的病理危险的分级是极其重要的。
肿瘤的直径是评估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
核分裂象的数量是另一个关键指标,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肿瘤细胞分裂的频率。
核分裂象越多,表明肿瘤生长速度可能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胃肠间质瘤(GIST)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部原发较为多见。
不同部位的胃肠间质瘤(GIST)可能有不同的恶性潜能。
手术过程中如果肿瘤破裂,可能会增加肿瘤细胞的播散风险,从而增加恶性程度。
综合上述,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综合考量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评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疾病进展的风险,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有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胃肠间质瘤诊疗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肠外科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记物委员会青年创新联盟委员
来源:复旦中山胃癌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