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开发肺前体细胞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临床新策略|呼吸研究展播

2025-03-2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成果名称:自体移植P63+肺祖细胞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P63+ lung progenit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asis: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发表期刊:《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 Med,IF 11.7)

通讯作者:瞿介明教授 周敏教授 左为教授

第一作者:颜佳扬 张惟番 冯耘 刘雪菲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


推荐理由


研究报道了自体肺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1/2期临床研究结果及相关的细胞转录组特征分析,验证了该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疗效。

doi:10.1016/j.xcrm.2024.101819


研究背景


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是一种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频繁感染和持续的肺部炎症,肺组织结构破坏不可逆,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针对支扩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抗感染为主的对症治疗,未能真正有效地再生修复受损的肺组织或改善疾病进展。因此,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基于干细胞的新型再生医学方法,以期为支扩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2018年,左为教授团队在Protein & Cell期刊发文,在成人肺部中,一类以P63、KRT5和SOX9为标志的支气管上皮基底层来源的前体细胞能够响应肺部的大规模损伤、具有分化为多种肺部上皮细胞的潜能,直接参与肺泡结构的修复和再生。前期研究团队开发了人P63+肺前体细胞的分离扩增专利技术R-Clone和该细胞的肺内移植方法,并在2例支扩患者中成功分离扩增了自体P63+肺前体细胞,将其用于自体肺内移植治疗,治疗半年后观察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对肺功能的显著提升作用

2024年2月,左为教授团队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P63+ lung progenitor cell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rapy(移植自体P63阳性肺前体细胞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的研究结果。在该研究报道了全球首个自体肺前体细胞移植的一期临床安全性及疗效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前后为期6年,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对照探索性临床研究,用于评价自体P63+肺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慢阻肺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在治疗24周后观察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对肺功能的显著提升作用。


研究解读


为了进一步评价自体P63+肺前体细胞治疗支扩的安全性与疗效,研究团队设计开展了一项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确诊支扩且弥散功能指标(DLCO)小于80%的患者,研究入组了37例受试者,最终共35例受试者完成了治疗,随机分为接受气管镜下气道廓清治疗(B-ACT)的受试者18例(对照组)和接受B-ACT+自体肺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受试者17例(细胞治疗组),两组受试者的基线期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细胞治疗组受试者的自体肺前体细胞通过支气管镜刷检取样,在GMP车间培养扩增后,经过一系列严格质控,经纤维支气管镜以1~3×106细胞/kg体重的剂量移植到患者自身肺部。


研究流程示意图


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细胞治疗组中无与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肿瘤发生,安全性可控。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疗效评价方面,在治疗24周后,细胞治疗组受试者的肺弥散功能(DLCO)较基线期变化水平优于对照组(P-value = 0.039),且CT影像上的肺损伤区域有所减少。此外,细胞治疗组的受试者生活质量(SGRQ问卷)和支扩疾病严重程度评分(BSI和FACED)在接受治疗后4~12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肺弥散功能(DLCO)和CT影像的疗效结果


进一步根据DLCO水平较预测基线DLCO%增加是否≥10%,将受试者患者分为对细胞治疗完全响应组(CR)和对细胞治疗无反应组(NR),通过对受试者肺前体细胞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发现,P63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胞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受试者肺前体细胞的转录组学结果


研究意义


综上,自体P63+肺前体细胞可能为支气管扩张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为肺再生医学带来了新视角,未来将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期待为更多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手段。


作者简介


瞿介明 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

原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呼吸传染病应急防控与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兼感染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肺部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Lancet、BMJ、Cel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PNAS等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000,总他引12900余次,并承担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


左为 教授
通讯作者

长聘教授,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 首席科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与基因治疗分会副会长、党组书记。研究方向:成体干细胞的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再生修复与功能增强研究。论文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EMBO Mol Med、Protein Cell等期刊上,并承担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


周敏 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工作秘书、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委员会委员、政策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和慢阻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科委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肺部感染、慢性气道疾病。


颜佳扬
第一作者

住院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肺部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张惟番
第一作者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器官再生的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


冯耘
第一作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重症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全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重症学组委员。研究方向:呼吸危重症。


刘雪菲
第一作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肺部感染和慢阻肺。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