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7岁的姐姐与25岁的妹妹因反复便血
经肠镜检查
发现全结直肠弥漫着数百枚息肉
为明确病因
姐妹二人慕名来到
中山六院刁德昌主任医师团队就诊
团队迅速研判
把握最佳干预时机
为她们实施保肛根治手术
既彻底清除病灶,又成功保留肛门功能
术后姐妹恢复顺利,重获健康生活
刁德昌强调
规范治疗是应对遗传性息肉病的关键举措
“我们原本只是因为便血想做肠镜检查,没想到竟发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姐妹俩因反复便血三个月,在家乡医院检查时,发现胃和结直肠内布满数百枚息肉,其中部分已经发生癌变。
令人沉重的是,这个家族背后有一段漫长的“肠癌史”。她们的母亲和外婆都因肠癌早逝,大姐年仅30多岁就被确诊为肠癌晚期……多次的家庭变故让人不禁追问:这难道只是偶然?还是某种深植于基因中的潜在风险?
答案很快揭晓——基因检测结果证实,两人均携带APC基因突变,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刁德昌表示,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若不干预、及时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
考虑到姐妹俩年纪轻、癌变早,胃息肉未恶变,十二指肠也未发现息肉,刁德昌为她们制定了一套个体化手术方案,重点兼顾功能保留与风险控制。他强调,手术是唯一有效治愈肿瘤的方式,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彻底切除病变、保障长期安全和最大限度保留功能之间取得平衡。
最终,团队为她们施行了“全结肠切除+直肠前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在彻底清除高风险结直肠组织的同时,通过构建“储袋”替代直肠储便功能,保留肛门排便通路,避免终身造口,可以极大提升姐妹俩的术后生活质量。尽管该术式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在10%至44%之间),但凭借团队规范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一个月,姐妹俩顺利接受了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成功摆脱“肠癌阴影”。在团队的指导下,她们科学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排便功能逐渐恢复,情绪和体力明显改善。
“现在每天可以正常吃饭、上厕所,回到普通人的生活真好。”妹妹欣慰地说。
患者和医生团队留影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父母有一方患病,遗传给子女的概率在50%左右。大多数FAP患者在青少年期开始发病,15岁~25岁青春期开始出现临床症状,30岁左右最明显。这个病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的结直肠黏膜上会像“雨后春笋”一般,形成“成百上千”枚腺瘤性息肉。如不干预,大部分患者平均在30-45岁前后发展为结直肠癌,且癌变风险高、恶变时间早、进展快、易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低。这也是FAP最凶险的地方。出现以下关键指标,应警惕FAP可能:
※ 大肠内息肉的数量>100枚,无论有无家族史;
※ 大肠内息肉的数量在10~100枚之间,同时伴有明确的FAP家族史;
※ 基因检测发现APC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直系亲属中有FAP患者或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或息肉病史。即便没有确诊为FAP,但家族中存在多人患有结直肠癌或肠道息肉的情况,其他家族成员患FAP的风险也可能增加。因为FAP的主要风险是结直肠癌,这种家族聚集性提示可能存在相关的遗传易感性。
1. 反复出现肠道症状者:长期或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便血、黏液便等肠道症状的人群需要警惕。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息肉的表现,FAP患者随着息肉的生长,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出血。
2. 大便习惯改变者:例如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突然变成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或者大便变细、变形等,可能是肠道内有占位性病变,如息肉生长导致肠腔狭窄,影响了大便的正常通过。
1. 出现骨瘤或骨疣者:部分FAP患者可能伴发骨瘤或骨疣,多发生在颌骨、颅骨和长骨。如果发现自己或家族成员有不明原因的骨瘤或骨疣,应警惕FAP的可能。
2. 存在上皮样囊肿者:上皮样囊肿也是FAP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可出现在皮肤表面,尤其是面部、头皮和四肢。有此类表现的人群,患FAP的风险相对较高。
3. 有牙齿异常者:如先天性缺牙、多生牙、牙瘤等牙齿发育异常情况,在FAP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存在这些牙齿问题的人,特别是有家族聚集倾向时,需要进一步排查FAP。
刁德昌强调,FAP重在早诊早治。凡是有属于FAP高危人群的,建议尽早进行基因检测和肠镜筛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手术。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个体差异可能导致诊疗效果不同,请遵从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
来源:中山六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