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报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团队为“多轮治疗后仍出现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开出了“精准治疗方案”:结合这类晚期难治性三阴性乳癌的“基因图谱”和其中500多个基因热点的检测数据,根据前期发明的“复旦分型”,开展精准治疗,成功将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例从不到10%提升至29%;其中部分亚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00%获得缓解,疗效远超国际前沿水平。
该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27日下午四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影响因子达到20.5分。
据了解,三阴性乳腺癌是所有乳腺癌中的一种,因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三个主要治疗靶点均为阴性而被称为“三阴”,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左右。这种乳腺癌由于缺乏靶点、复发转移风险高,而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的乳腺癌。其中,因经历过多轮治疗后病情仍然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更是接近“山穷水尽”,经常规方案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例不到10%。
如何让这部分患者获得希望?邵志敏教授团队历时5年的研究,于2019年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证实三阴性乳腺癌并不是一种单一类型的疾病,其实是个鱼龙混杂的集体,深入研究有望对这个集体进一步细分类型。通过基因序列和表达加强研究,或将破解三阴性乳腺癌“无靶点”的难题。
通过庞大的基因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并据此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
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通过4个“标签”检测的结果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保证了检测的精确性。而且幸运的是,这一寻找“标签”的方法仅需进行数百元价格的免疫组化检测,诊断耗时短,具有广泛的可推广性。
基于精准的分型方法,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和王中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FUTURE(未来)”的“伞形”研究,针对那些经过多轮治疗后仍然发生进展的“最难治”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分型及基因检测,指导后续相应的精准治疗。
研究中纳入了69例几乎再无药可医的“最难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结合此前的分型“标签”对这些患者分类,研究团队对500多个热点基因进行检测,精准锁定不同分类患者癌细胞的特征,随后予以相应的靶向治疗。
研究中团队发现分类为“腔面雄激素受体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虽然HER2检测表现为阴性,但其中存在HER2基因的突变。团队尝试对这部分发生突变的患者进行抗HER2的靶向治疗。结果发现,这类患者的肿瘤发生缩小的比例高达100%。其中一例患者已经持续缓解长达半年以上。
无独有偶,在FUTURE研究发表的同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也发表了肺癌的精准治疗伞形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分类精准治疗在难治性癌症中的临床价值。
在FUTURE研究中,研究团队不断发现“新大陆”,例如分类为“腔面雄激素受体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比预计中的恶性程度更高,进展也更快,而且对抗雄激素受体的治疗不敏感。这部分患者尚需进一步分析其特征,并调整相应治疗方案,以获得长期疗效……
多个刻有“复旦肿瘤”且代表中国乳腺癌最高水平的科创研究成果,已从上海走向了世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重磅原创科研成果接连重磅推出,既成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科创策源的“高光时刻”,同时也点亮了患者的“生命之光”。
通讯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引、江一舟
研究全文可点击下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