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临床实用 | 致命的静脉血栓,为什么肿瘤患者易发生?

2025-03-01作者:CMT琳资讯
非原创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ICU医护团队紧急启动
胸外心脏按压流程
一位肿瘤术后(拟出院)老年患者
下床后呼吸困难、心跳呼吸骤停
ICU团队给予机械通气、心肺复苏
患者恢复自主心率
结合患者病史、D-二聚体水平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明确患者为肺动脉栓塞
给予溶栓治疗后
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
患者很快拔除气管插管
恢复良好出院


什么是静脉血栓?为什么肿瘤患者会出现静脉血栓?


这种致命的肺动脉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常常表现为急性发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文献报道,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同时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7倍。


首先,某些肿瘤会分泌促凝物质,使得人体更容易形成血栓;其次,肿瘤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凝血的可能性;再次,肿瘤可能直接压迫血管,导致血流缓慢或停滞,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肿瘤患者较正常人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另外一项针对139467例肿瘤患者研究显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最高的前十大肿瘤分别为胰腺癌、间皮瘤、肺癌、脑部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和肠癌。


静脉血栓有哪些症状?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早期发现?


通常静脉血栓栓塞症包含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两种。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单侧下肢肢体肿胀伴有疼痛,疼痛可在行走或站立时加重;患肢皮肤可能呈现红色或青紫色;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等等。


肺动脉栓塞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胸痛、心悸、晕厥等临床表现。


肿瘤患者在围肿瘤治疗期应警惕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如何科学、早期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施个体化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措施。


根据患者肿瘤类型,肿瘤治疗方式及其出血风险选择不同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措施,达到精准化、动态化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目标。


一旦出现静脉血栓栓塞,若不及时治疗会有哪些后果?


目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仍然是以静脉加压超声和肺动脉血管造影技术为主。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包括致命的肺栓塞、慢性血栓后综合征、心力衰竭、静脉功能不全等。


肿瘤医院静脉血栓特色疗法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实施精准化和动态化管理。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治疗方式、病情进展、出凝血情况、合并症等因素,权衡出血和栓塞风险,通过调整给药方式以及药物作用时间,达到精准化和动态化调整患者抗凝治疗方案。


肿瘤医院已开设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门诊,同时院内配备静脉血栓栓塞症多学科团队,包括重症监护室、药剂科、检验科、超声科、影像科、护理团队等,协同管理患者的血栓风险。


这种多学科协作能够更好地整合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血栓预防/治疗方案。多学科团队定期对高风险患者进行监测、讨论,随时调整预防/治疗策略,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得到最佳诊疗。


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我们需要监测患者血液中的凝血相关标志物,如D-二聚体、凝血因子水平等,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来源: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IMSPFU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