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乳腺癌诊疗核心难点与实践对策:从精准分层到全周期管理的临床思考
王海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医院
当前,乳腺癌诊疗已进入 “分型指导、精准施策” 的新时代,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 HER2 阳性治疗方案抉择、早期患者分层不准、慢病管理断层等核心难题。作为长期深耕乳腺病领域的临床医师,我结合 2025 年最新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从 HER2 阳性乳腺癌全周期治疗、早期患者精准分层、慢病化全链条管理三个维度,梳理诊疗难点的解决路径,以期为临床同行提供参考。
一、HER2 阳性乳腺癌:ADC 药物引领全周期治疗革新,破解方案选择与可及性难题
HER2 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 15%-20%,随着 ADC 药物的迭代,其治疗格局已从 “化疗联合靶向” 转向 “精准靶向为主”,但临床仍需解决晚期方案平衡、早期强化选择、基层可及性三大痛点。
(一)晚期一线:T-DXd 联合方案开启无化疗时代,需精准匹配患者特征
既往 HER2 阳性晚期患者以 “曲妥珠单抗 + 帕妥珠单抗 + 紫杉类”(THP)方案为主,但中位 PFS 仅 26.9 个月,且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导致 30% 患者无法完成全周期治疗。2025 年 DESTINY-Breast09(DB09)研究公布后,T-DXd 联合帕妥珠单抗的去化疗方案引发关注,但临床对其适用人群、安全性管理仍存困惑。
在我看来,DB09 研究 40.7 个月的中位 PFS 数据,彻底改写了晚期 HER2 阳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格局。该方案不仅疗效突破传统天花板 —— 客观缓解率(ORR)达 85.1%,完全缓解(CR)率 15.1%(较 THP 组翻倍),更关键的是安全性显著提升:≥3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 23.9%,远低于 THP 组的 33.2%,且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率控制在 3.2%(均为 1-2 级),无 4-5 级风险。这意味着我们首次能对部分晚期患者谈论 “治愈可能”—— 结合 2024 年 ASCO 公布的 DESTINY-Breast01/02/03 汇总分析,接受 T-DXd 治疗达到 CR 的患者,远期 PFS 和 OS 均未达到终点,提示早期完全缓解者或可实现长期无瘤生存。
临床实践中,我主张根据患者肿瘤负荷、治疗敏感性分层选择方案:对于 HER2 靶向敏感、无内脏危象的患者,T-DXd+P 应作为首选;存在紫杉类敏感、肿瘤负荷极高(如肝肺多发转移)的患者,可先以 THP 方案快速缩瘤,待病情稳定后序贯 T-DXd 维持,兼顾 “快速控制” 与 “长期获益”;而 TKI 治疗失败人群无需犹豫,DB 系列真实世界数据显示,T-DXd 仍能带来 29.7% 的 ORR,是无可争议的首选。
(二)早期 non-pCR 患者:T-DXd 取代 T-DM1 成新标准,需把握用药时机与剂量
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non-pCR)的 HER2 阳性患者,复发风险较 pCR 患者高 3 倍以上。既往标准方案为 T-DM1 辅助治疗,但 3 年无浸润疾病生存率(IDFS)仅 88.3%,且部分患者因药物相关肝损伤、血小板减少停药。2025 年 DESTINY-Breast05(DB05)研究结果公布后,T-DXd 与 T-DM1 的选择成为临床争议点。
结合 DB05 研究数据,我认为 T-DXd 应取代 T-DM1,成为早期 HER2 阳性 non-pCR 患者的新标准。该研究中,T-DXd 组 3 年 IDFS 达 92.4%,较 T-DM1 组提升 8.7 个百分点,复发风险降低 53%,尤其对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阴性的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3 年 IDFS 达 90.1% vs 82.7%)。临床应用中,需重点关注两个细节:一是用药时机,新辅助治疗结束后 8 周内启动 T-DXd,避免延误强化时机 —— 我曾接诊 1 例新辅助后 12 周才开始强化治疗的患者,最终因肿瘤进展失去治疗机会,这一教训提示我们需严格把控时间窗口;二是剂量调整,对体重<50kg 或合并轻度肝损伤的患者,可从 5.4mg/kg 降至 4.8mg/kg,兼顾疗效与安全性,避免因剂量过高导致 ILD 风险增加。
同时,也需避免过度医疗:对于 HER2DX 基因检测评分低、复发风险极低的 non-pCR 患者(如 T1N0),可通过密切随访(每 3 个月一次肿瘤标志物 + 影像检查)替代强化治疗,减少药物相关负担。
(三)基层可及性:生物类似药是关键抓手,需建立规范使用信心
我国基层医院 HER2 阳性患者占比约 40%,但因原研靶向药价格高、生物类似药认知不足,部分患者被迫放弃规范治疗。2025 年国产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如 TQB2440)获批后,临床对其疗效一致性、使用场景仍存顾虑。
在我看来,生物类似药是解决基层可及性的核心抓手。以 TQB2440 为例,其 Ⅲ 期研究显示,联合曲妥珠单抗 + 化疗的 tpCR 率达 58.94%,与原研药的 58.05% 无统计学差异,且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度一致,符合 “疗效等同、安全性相似” 标准。基层医生需建立 “生物类似药 = 原研药” 的用药信心,在 HER2 阳性早期辅助治疗、晚期一线治疗中,对无经济条件使用原研药的患者,优先推荐国产生物类似药。
此外,我牵头的 “环渤海湾乳腺疾病专科联盟” 已推动 “县域医共体” 药物统一采购,通过集中议价将生物类似药价格降至原研药的 50% 以下,同时开展基层医生培训,规范用药流程 —— 截至 2025 年 10 月,联盟内基层医院 HER2 阳性患者规范治疗率从 62% 提升至 89%,这一实践证明,通过 “价格调控 + 培训指导”,可有效解决基层患者 “用不起、用不上” 的问题。
二、早期乳腺癌分层:打破 “一刀切” 模式,以精准检测指导治疗强度
早期乳腺癌诊疗中,HR+/HER2 - 患者 CDK4/6 抑制剂耐药后无标准方案、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治疗 “盲目化疗”、外科手术过度 / 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诊疗质量提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我认为需以 “精准检测 + 分层策略” 破解这些痛点。
(一)HR+/HER2 - 耐药管理:基因检测指导靶向选择,避免盲目化疗
HR+/HER2 - 早期患者中,约 30% 在 CDK4/6 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后出现耐药,临床常因未明确耐药机制盲目换用化疗,导致疗效差、副作用大。
在我看来,耐药后首要任务是通过基因检测区分 “原发耐药” 与 “继发耐药”。原发耐药(用药 3 个月内进展)多与 PIK3CA、AKT1 突变相关:PIK3CA 突变者优先选择 PI3Kα 抑制剂(如阿培利司)联合氟维司群,INAVO120 研究显示该方案中位 PFS 达 15.0 个月,较化疗组提升 8.2 个月;AKT 通路异常者可用 AKT 抑制剂(如伊那利塞),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57%。而继发耐药(用药 6 个月后进展)患者无需急于换药,可尝试更换 CDK4/6 抑制剂类型(如从哌柏西利换用阿贝西利),或升级内分泌治疗(如从 AI 换用口服 SERD 类药物),部分患者可重新获得 6-8 个月的疾病控制期。
我曾接诊 1 例 42 岁 HR+/HER2 - 患者,CDK4/6 抑制剂耐药后基因检测提示 PIK3CA H1047R 突变,采用阿培利司联合氟维司群治疗,目前已无瘤生存 18 个月,生活质量良好。这一案例证明,通过精准检测指导靶向治疗,可避免 “一耐药就化疗” 的误区,最大化患者获益。
(二)TNBC 新辅助治疗:免疫联合方案普及,需走出 PD-L1 阴性误区
TNBC 新辅助治疗中,基层医院仍以 “AC-TH” 等传统化疗为主,pCR 率仅 30%-40%,而免疫联合方案因循证认知不足未普及,导致高危患者复发风险居高不下。
2025 版 CSCO 指南已将 “TP-AC 联合 PD-1 抑制剂” 列为 TNBC 新辅助治疗 I 级推荐,这基于 KEYNOTE-522 及 CamRelief 研究的强证据:免疫联合方案使高危 TNBC 患者 pCR 率提升至 56.8%,较单纯化疗提高 12.1%,且 PD-L1 阴性患者仍能获益(pCR 率 48.3% vs 35.7%)。但临床实践中,仍有医生认为 “PD-L1 阴性就不能用免疫治疗”,这一误区需及时纠正。
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即使 CPS<1 的 TNBC 患者,免疫联合化疗仍能降低 23% 的复发风险 —— 曾有 1 例 PD-L1 阴性(CPS=0)的 TNBC 患者,采用 “紫杉醇 + 卡铂 + PD-1 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后达到 pCR,术后未出现复发,目前已随访 2 年。此外,需避免过度延长免疫治疗周期:新辅助阶段 6 个周期已足够,术后无需常规维持,避免增加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炎)。
对于 BRCA1/2 突变的 TNBC 患者,我主张新辅助化疗后序贯奥拉帕利辅助治疗,CamRelief 研究显示该方案可使 3 年 IDFS 提升至 85.2%,较单纯化疗组提高 10.5 个百分点,应作为标准流程。
(三)外科手术:遵循 “降阶梯优先、功能保护”,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
部分医生对早期乳腺癌手术选择存在极端化:要么为追求 “安全” 盲目选择根治术,导致患者上肢功能障碍;要么为 “保乳” 忽视肿瘤负荷,增加局部复发风险。
结合多年外科实践,我提出 “降阶梯优先、功能保护” 的手术原则,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通过新辅助治疗降期,30% 初始不可保乳的患者,经化疗或免疫联合治疗后可转为保乳,且局部复发率与根治术无差异(均<5%);第二步精细化腋窝处理,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阳性患者中,仅宏转移(>2mm)需腋窝清扫,微转移(0.2-2mm)或孤立肿瘤细胞(<0.2mm)可豁免,避免上肢水肿 —— 我所在团队的数据显示,豁免腋窝清扫的患者上肢水肿发生率仅 3.2%,远低于清扫组的 18.5%;第三步衔接重建技术,保乳术后可通过腺体瓣转移修复缺损,根治术后优先选择假体植入(一期重建率达 70%),兼顾外观与功能。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曾接诊 1 例 35 岁 TNBC 患者,初始肿瘤直径 5cm,无法保乳,经 “紫杉醇 + 卡铂 + PD-1 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至 1cm,行保乳术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联合放疗与奥拉帕利,既实现无瘤生存,又保留乳房外观,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案例证明,外科治疗不应只关注肿瘤切除,更需参与患者全周期管理,实现 “生理与心理双重治愈”。
三、慢病化管理: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填补治疗后断层
随着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突破 90%,“治疗后管理” 成为新的临床痛点:年轻患者生育保护缺失、治疗依从性低、基层随访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下降。结合我的实践经验,需通过 MDT 协作、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三大举措,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一)年轻患者生育保护:MDT 提前规划,平衡治疗与生育需求
年轻乳腺癌患者(<40 岁)中,约 60% 有生育意愿,但临床常因担心 OFS(卵巢功能抑制)影响生育、化疗导致卵巢早衰,使患者陷入 “治癌还是保生育” 的两难。
在我看来,MDT 团队是平衡 “治疗与生育” 的核心。具体实施分三步:第一步术前评估,通过 AMH 检测、卵巢超声评估卵巢储备,对 AMH<1.2ng/ml 的患者,提前冷冻卵子或胚胎 —— 我曾为 1 例 28 岁 HR+/HER2 - 患者术前冷冻胚胎,为后续生育保留机会;第二步治疗方案优化,OFS 优先选择戈舍瑞林 3 月长效剂型,避免 1 月剂型频繁注射影响卵巢功能,同时联合 AI 而非 TAM,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第三步生育时机选择,完成辅助治疗后 3-6 个月复查 AMH,若恢复至 0.8ng/ml 以上,可在生殖科指导下备孕,孕期密切监测肿瘤标志物与影像,避免复发。
上述 28 岁患者术后行 OFS+AI + 阿贝西利治疗,2 年后 AMH 恢复至 1.0ng/ml,成功通过试管婴儿受孕,目前孩子 3 岁,患者仍无瘤生存。这一案例证明,生育保护需 “提前规划、多学科协作”,而非 “治疗后补救”。
(二)提升治疗依从性:技术创新简化给药,降低治疗负担
HER2 阳性患者需接受 1 年双靶治疗,HR+/HER2 - 高危患者需 5 年 OFS 治疗,但传统静脉输注、频繁注射导致患者依从性不足 —— 双靶治疗中断率约 15%,OFS 治疗中断率达 20%,显著影响疗效。
在我看来,给药技术革新是提升依从性的关键。对于双靶治疗,优先选择皮下制剂:曲妥珠单抗 + 帕妥珠单抗皮下注射仅需 5-8 分钟完成,无需 PICC 或输液港,避免静脉炎与感染风险,患者可在社区医院完成治疗,减少往返时间与成本。我所在团队的数据显示,皮下制剂组依从性达 92%,较静脉组提升 23%,且患者满意度显著更高。
对于 OFS 治疗,3 月长效戈舍瑞林是最优选择:EZREAL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其疗效与 1 月剂型相当,但注射次数从 12 次 / 年降至 4 次,显著降低 “打针恐惧”,同时减少交通与陪护成本,尤其适合基层与偏远地区患者。我曾随访 1 例 HR+/HER2 - 高危患者,初始使用 1 月剂型戈舍瑞林,因频繁注射中断治疗,更换为 3 月剂型后,全程坚持 5 年治疗,未出现复发。
(三)基层随访规范:区域协同 + AI 辅助,实现长期监测
基层医院乳腺癌随访常存在 “三缺”:缺规范流程、缺专业人员、缺数据管理,导致约 40% 的复发患者未能早期发现,错失治疗时机。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牵头建立 “环渤海湾乳腺疾病专科联盟”,构建 “区域医疗协同” 随访体系:以三甲医院为核心,向基层医院输出 “三个标准化”—— 标准化随访流程(术后 1-2 年每 3 个月一次,3-5 年每 6 个月一次,5 年后每年一次)、标准化检测项目(肿瘤标志物 + 乳腺超声 + 胸部 CT,避免过度检查)、标准化数据管理(通过 CSCO AI Pro 系统记录随访信息,自动提醒复查与异常预警);同时建立 “绿色通道”,基层发现复发迹象的患者,48 小时内可转诊至三甲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截至 2025 年 10 月,联盟已覆盖 120 家基层医院,随访规范率从 58% 提升至 89%,早期复发检出率提升 32%。实践证明,通过 “区域协同 + AI 辅助”,可有效解决基层随访不规范的问题,让患者在 “家门口” 就能获得高质量的长期监测服务。
结语:以患者为中心,让精准诊疗落地临床
乳腺癌诊疗的进步,不应只体现在研究数据的突破,更应体现在每一位患者的临床获益中 —— 无论是 HER2 阳性患者的 ADC 方案选择,还是早期患者的精准分层,抑或是慢病化时代的全周期管理,核心逻辑都是 “以患者为中心”:既追求疗效突破,也关注生活质量;既重视前沿技术,也兼顾基层可及。
作为临床医师,我们需不断更新循证认知,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关注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通过 MDT 协作、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让每一位乳腺癌患者都能获得规范、精准的诊疗服务,最终实现 “延长生存、提升生活质量” 的终极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