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全国疟疾日|回首中国疟疾消除历史,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2022-04-2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疟疾

2022年4月26日是第15个“全国疟疾日”,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共创无疟世界”。2020年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2021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疾病防控成果。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夏志贵主任,追溯我国消除疟疾的历史,并探讨日后疟疾防治的工作重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我们在行动!



专家简历

2夏志贵.jpg

夏志贵主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疟疾室主任,研究员

主要从事疟疾流行病学、监测预警、媒介生物学及疟疾控制和消除研究

曾任第一轮中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主管、中国援建喀麦隆和刚果(金)疟疾防治中心专家

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消除疟疾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编委




疟疾是经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5种,依次引起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其中以恶性疟致病和致死性最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由于存在肝内期休眠子可引起复发,5种疟原虫都可因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未彻底清除而引起再燃。

我国消除疟疾的进程

疟疾曾经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病人,病死率约为1%,当时全国人口约4.5亿,受疟疾威胁人口在3.5亿以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我国疟疾疫情大幅下降,流行区范围不断缩小。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其他12个部门共同印发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制定了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和路线图。2016年4月我国报告最后1例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经评估,确认中国达到了至少连续3年阻断本地疟疾传播和具备敏感有效监测响应体系的消除疟疾标准,宣布我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我国从疟疾大国变为疟疾消除国,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推进全球根除疟疾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全球疟疾现状

尽管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据WHO报告,2020年全球仍有85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估计发病人数达2.41亿,因疟疾死亡人数达62.7万,其中95%的疟疾发病和96%的疟疾死亡发生在非洲,77%的疟疾死亡为5岁以下儿童。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近年来我国境外输入性疟疾大幅减少。2021年我国共报告疟疾病例799例,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均为历史最低水平。31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包括恶性疟390 例(占48.81%)、间日疟182 例(占22.78%)、卵形疟187 例(占23.40%)、三日疟31 例(占3.88%)和混合感染9 例(占1.13%),除广东报告1 例长潜伏期三日疟复燃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入境人员较多或中缅边境等省份,广东(158例)、云南(131例)、上海(94例)、四川(53 例)和浙江(44 例)报告数位居前5 位(占60.08%)。病例主要输自非洲(占81.08%)和亚洲(18.67%)有关国家。


因国际旅行入境人员持续存在、边境地区受境外疟疾威胁严重、传疟媒介等疟疾流行条件尚未根本改变,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及其再传播风险长期存在,云南中缅边境地区跨境传播及再传播风险高。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国际往来恢复、输入性疟疾出现大幅回升,将进一步增加存在传疟按蚊地区的疟疾再传播风险。

未来疟疾防控工作重点

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制定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在消除疟疾后,应避免防控意识淡化、工作保障退化、队伍建设弱化,把加强监测与响应作为核心手段,持续开展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培训,保持一线医务人员对疟疾的警觉性和诊治水平,保持疾控队伍对病例的精准复核和对疫情的高效调查处置能力,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强入境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疟疾监测和管理,针对出入境等风险人群、边境等风险地区,积极开展多部门、跨地区和跨边境联防联控,主动提供疟疾宣教、防护、监测和追踪管理服务,通过“强化联防,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科学管控”的策略,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每一例输入性病例,及时发现和科学处置每一个潜在疫点,防止输入再传播,减少重症和死亡发生,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本文为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速速分享.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