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进入ADA 2024专题
第84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24)正在火热进行中,中国研究者们的身影穿梭在会议现场,众多最新研究成果齐亮相。
其中,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潘琦教授团队携6项重磅研究呈现,均聚焦在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1型糖尿病(T1DM)及2型糖尿病(T2DM)的热点话题,比如大血管并发症以及神经并发症问题。
本报特对此报道,第一时间呈递研究成果,以期广大临床医生更深入了解目前中国糖尿病管理现状!
潘琦1,孙凤2,章萌2,沈鹏3,孙烨祥3,林洪波3,詹思延2,郭立新1*
1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2 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
3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疾病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
严格血糖控制与T2DM患者的长期大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相对不确定,本研究旨在使用中国真实世界数据来检验这种相关性。
数据来自中国宁波市鄞州区域数据平台(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从中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有≥1次HbA1c记录的成人T2DM患者,以确保随访≥5年。
索引日期是首次诊断T2DM后≥90天的首次HbA1c记录。暴露是指在索引(“首次严格血糖控制”)或随访期间每次检测(“持续严格血糖控制”)中达到严格血糖目标(HbA1c≤6.5%或<5.7%)。
结局为随访期间发生的3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3P-MACE)。校正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严格血糖控制与3P-MACE之间的关系。
分析共纳入7049例患者,平均年龄61.4±11.4岁,女性3751例(53.7%)。
在中位6.7年随访期间,共有1565例患者发生3P-MACE,发生率为3.4例/100人年。首次和持续严格血糖控制均与3P-MACE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均P<0.05)。
具体而言,对于首次严格血糖控制,HbA1c≤6.5%和≤5.7%的校正后风险比(aHR)分别为0.88(95%CI:0.79~0.98)和0.84(95%CI:0.70~1.00);对于持续严格血糖控制,相应aHR分别为0.74(95%CI:0.63~0.86)和0.58(95%CI:0.42-0.79)。
严格血糖控制与中国T2DM患者长期大血管结局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强化糖尿病治疗可能对T2DM患者的心脑血管结局有长期获益。
王伟好,郭立新,潘琦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2019年ESC/EASD指南建议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进行分层。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分层对于识别CVD极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的针对性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填补我国不同地区T1DM患者中心血管极高危人群分类的流行病学数据空白。
这项多中心、横断面、非干预性研究由经过培训的医生从门诊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如病程、BMI、靶器官损害(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左室肥厚和视网膜病变)。根据2019年ESC/EASD指南标准,将T1DM患者分为极高危和其他风险两类。
研究纳入2020-2022年中国30个省2000多家医院的38260例参与者,其中54.81%的T1DM患者处于心血管极高危状态。
在地域分布上,极高危T1DM比例以东北(72.70%)、西南(69.99%)和中部(54.41%)较高,南部最低(47.03%)。
T1DM患者中的心血管极高危比例随年龄和BMI增加而增加,<35岁、35~65岁、>65岁人群中分别占33.61%、59.57%、70.80%(P<0.0001)。
此外,男性及吸烟者中的心血管极高危比例也更高(P<0.0001)。
本研究是中国规模非常庞大的关于T1DM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的观察性研究。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现状十分严峻,需要加强对此类人群的血压、BMI和血脂等心血管相关风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王伟好,郭立新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创新聚类方法,以预测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不同类别的糖尿病并发症。
从中国昆山市2014年至今每年随访5.14万人的体检人群中,筛选出49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通过分析20项指标,将患者聚类为6类:
聚类一(n=592)的特征是大量吸烟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高[10年累积发病率(下同)6%];
聚类二(n=1130)以大量饮酒、高转氨酶、卒中并发症风险最高(12.3%)和脂肪性肝病(FLD)风险高(60.5%)为特征;
聚类三(n=837)以高血脂、FLD并发症风险高(69.6%)和卒中风险高(11.8%)为特征;
聚类四(n=886)的特征是健康指标良好,FLD(27.3%)、卒中(6.9%)和CVD等并发症风险较低;
聚类五(n=749)以高龄、高尿酸、高肌酐以及CVD并发症风险最高为特征;
聚类六(n=786)以腰围大、高BMI、高血压以及FLD并发症风险最高为特征。
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聚类间在卒中、CVD和FLD 三种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此外,在聚类二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基因风险系数最高,为1.277(95%CI:1.522~1.165,P<0.05),这与该聚类具有较高的FLD患病率一致。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聚类方法,通过对两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不同类别的聚类,可以有效预测并发症风险。
王伟好,郭立新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本研究旨在通过创新聚类方法分析无糖尿病队列人群的常见临床指标,以获得特征聚类,并评估各类模型对于预测糖尿病风险和并发症的效用。
对中国昆山市2014年至今5.14万人健康体检队列中13829例无糖尿病人群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基于终末指标的集成聚类和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法从候选变量中选择最重要变量,评估3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研究筛选了13个临床重要变量,在昆山队列中发现3个聚类。
聚类一(n=6751):各项临床指标表现良好,糖尿病及CVD、FLD、卒中等并发症风险较低;
聚类二(n=4622):糖脂质代谢控制最差,糖尿病及脂肪性肝病(FLD)并发症风险最高;
聚类三(n=2456):年龄最大,收缩压、BMI和腰围最大,糖尿病风险中等,但CVD和卒中的风险最高。
校正后Cox生存分析显示,与聚类一相比,聚类二和聚类三的FLD和CVD风险均显著更高。聚类二和聚类三发生脂肪肝的HR分别为2.357(95%CI:2.161~2.571,P<0.001)和1.903(95%CI:1.718~2.108,P<0.001),发生CVD的HR分别为1.193(95%CI:0.975~1.459,P=0.087)和1.295(95%CI:1.041~1.611,P=0.02)。
多基因风险评估(PRS)预测的糖尿病和CVD风险与临床聚类方法预测的结果一致。
本研究使用新的聚类方法分析得到的表型,有助于识别和分层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费思佳1,樊静雯2,潘琦1*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2 北京医院检验科;
*通讯作者
既往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VDD)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有关。然而,在老年T2DM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大小纤维神经病变程度之间的具体关系仍不明确。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57例老年T2DM患者。为了平衡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病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低于20 ng/ml定义为VDD。利用肌电图评估大神经纤维病变,皮肤电导率测量评估小神经纤维病变。
DPN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DPN患者(15.05 ng/ml vs. 18.4 ng/ml,P=0.018)。
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VDD是DPN的独立风险因素(OR=0.959,P=0.049)。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神经潜伏期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神经传导速度和振幅与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VDD组有更长的神经潜伏期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但血清25(OH)D水平与皮肤电导无显著关联。
VDD与较高的DPN风险独立相关,其可能通过影响大神经纤维促进DPN进展。
郭立新,陈莉明,赵凡,刘晓云,丁洪成,王昆,钟星,Vinay Babu Shankarappa,Gaurav Chaudhary
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接受德谷门冬双胰岛素(IDegAsp)治疗的中国T2DM患者的临床指标。
这项为期20周的前瞻性、单臂、开放标签、非干预性研究(NCT05221580),纳入接受不同降糖治疗[仅口服降糖药物(OAD)、基础胰岛素(±OAD)、基础-餐时胰岛素(±OAD),预混胰岛素(±OAD)或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胰岛素(±OAD)]的成人T2DM患者,起始或转换为IDegAsp治疗。
主要终点是从基线至研究结束时HbA1c的变化;次要终点为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的变化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研究共纳入878例成人患者,平均年龄59.6岁,其中男性占57.4%。通常每天使用1次IDegAsp(47.2%)或2次(52.2%)。
起始/转换为IDegAsp治疗显著降低了平均HbA1c达1.27%(95%CI:1.19%~1.36%,P<0.0001),既往不同治疗的各亚组HbA1c降幅相似;平均FPG显著降低,达1.61 mmol/L(95%CI:1.41~1.81,P<0.0001);且研究结束时非严重低血糖事件(过去20周内)较基线减少(45例 vs. 115例)。
在中国真实世界中,成人T2DM患者起始或转换为IDegAsp治疗后,血糖控制得到改善。

北京医院是直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内分泌科在高干医疗保健、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室在国内知名内分泌学者郭立新、潘琦教授带领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在北京和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科室。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是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也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在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郭立新教授的带领下进步迅速,现有博士研究导师2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授予点。负责带教北京大学八年制博士生及负责统招统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工作;也接收其他院校医学生实习以及全国许多地区各级医院的进修医师的学习与培训。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将持续报道
❗ 2024 ADA 会议精彩报告
👀敬请关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