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9日-11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0(CSA & TISC 2020)以线下+线上的形式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脑血管病中国最新研究专场,来自南方医院的潘速跃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神经重症患者的再喂养综合征”及其团队开展的相关研究。中国医学论坛报在会议期间对潘教授进行了专访,请潘教授结合实践,分享再喂养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经验。
潘速跃教授分享再喂养综合征相关研究
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RFS)是机体经过长期饥饿或存在营养不良,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出现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和体液紊乱及由此产生的心脏、呼吸、血液和神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于定义尚未统一,故发生率报道不一致。这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的疾病,但可预防。NICE把具有下列因素中的一项定义为RFS高危人群:BMI<16 kg/m2、在3~6个月内非有意体重下降大于15%、最低限度或未正常营养摄入大于10天、营养支持前低钾、低磷或低镁;具有下列因素中的二项定义为RFS高危人群:BMI<18.5kg/m2、在3~6个月内非有意体重下降大于10%、最低限度或未正常营养摄入大于5天、有酒精或药物滥用史。识别RFS高危患者,再根据风险等级做出相应的预防可减少RFS的发生率。但最近有研究发现NICE敏感性低,只有30%RFS患者能被识别。另外,RFS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再喂养综合征可发生于所有会导致营养不良的疾病中,比如神经性厌食症、胃大部切除术、恶性肿瘤和重症患者等。而神经重症的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和需求增加等原因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高,但目前对于神经重症患者RFS的研究甚少。
南方医院神经重症团队2020年在Clinical Nutrition发表了RFS的相关研究。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019年在南方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其中58.5%的患者为脑血管病。RFS定义为开始营养支持后72小时内新发的低磷血症(血磷<0.65 mmol/L)。共纳入328人,其中56人(17.1%)在营养支持72小时内发生了RFS。发现SOFA评分(OR值:1.112;95%可信区间:1.009-1.225;P = 0.032)和MUST评分(OR值:1.783;95%可信区间:1.032-3.080;P = 0.038)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RFS组与非RFS两个组比较,RFS与神经重症监护住院天数更长、30天死亡率及6个月死亡率更高、6个月功能预后更差相关。
对于RFS的高危人群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六项、血乳酸、血气和容量状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充分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逐渐补充营养,在4-10天内达到全量。一旦出现RFS,应立即停止营养支持,快速纠正低血糖和维生素B1缺乏,纠正低磷、低钾和低镁,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RFS在神经危重症患者中并不罕见,容易发生在有营养风险和病情较危重的患者中,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该予以重视。
中国医学论坛报 扈妍 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