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上图,进入专题!
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江宇
审校: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刘洋
1.对于房颤患者,PVI是消融策略的基石,尽管可能存在非肺静脉触发灶的可能,但肺静脉触发灶可能会掩盖其真实的起源点。因此,对于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的诊断,常常需要在隔离肺静脉后再进行判断。
2.由于Marshall静脉分布的特点,在进行酒精消融后,二尖瓣峡部线常常出现阻滞线,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射频消融并验证双向阻滞,避免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少数患者中,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后可能未影响二尖瓣峡部,可酌情不予消融峡部线。
长期口服抗凝药(OAC)是心房颤动(AF)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所有的OAC治疗都会增加出血风险。其中颅内出血(ICH)是最严重的OAC治疗并发症,直接增加患者死亡率。本文将基于临床实践,针对心房颤动的抗凝风险及治疗策略分享实用诊疗经验。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如果不使用口服抗凝剂(OAC)治疗,AF患者将罹患可预防的卒中。不幸的是,在使用OAC预防脑卒中方面仍存在重大差距,全球有三分之二具有OAC指南适应证的患者未接受治疗。即使美国的治疗率较高,但该国只有大约一半的患者接受OAC治疗。随着比维生素K拮抗剂更安全、更容易使用的直接作用口服抗凝剂(DOAC)获得批准,治疗不足的差距有望缩小。
对出血的担忧是不充分使用OAC治疗AF患者的最常见原因。对患者和医生的调查显示,患者更关心卒中风险,而医生更关心出血风险。即使在接受DOAC治疗的患者中,相对于治疗建议,患者的剂量也常常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出血事件的发生。OAC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和安得塞奈)现在是一种选择,可以让医生放心,在危及生命的出血或紧急需要手术的情况下,有方法可以及时治疗服用OAC的患者。然而,目前尚缺乏证据说明如何以及何时使用逆转剂更为合适。
处理出血的最好方法就是预防。与华法林相比,DOAC引起颅内出血(ICH)的相对风险降低52%,大出血相对风险降低14%,与华法林相比,阿哌沙班的大出血相对风险降低31%。 DOAC的安全性是房颤治疗指南推荐它而不是华法林的主要原因。指南强调需要通过降低出血风险的可改变因素(例如同时使用阿司匹林,这会使大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至少50%)来最大程度地降低所有服用OAC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1.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抗凝的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推荐根据当前高血压治疗指南来治疗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2.对于既往有出血事件的患者,如消化道出血,在已确定出血来源并已纠正的患者,可重新使用抗凝;而ICH的患者,先纠正出血风险因素后才考虑启用抗凝。
3.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患者推荐INR保持在 2.0~3.0,并保持高水平TTR(TTR为治疗范围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即口服华法林期间达到目标 INR 的百分比,具体计算方法在此不详述),尽量保持TTR≥70%,如果不能维持高水平TTR时,考虑改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
4.纠正酗酒和无节制饮酒习惯。
5.跌倒和痴呆与房颤患者死亡率增加相关,若患者有严重的未控制的跌倒风险(如癫痫或严重多系统萎缩伴有向后跌倒)或者一些痴呆患者,其看护者不能保证其依从性时不使用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发生ICH后是否还可以使用抗凝剂这个问题,目前大部分文献及房颤管理指南均推荐:对于ICH的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且ICH复发率可能不会增加,故使用抗凝药可能是大多数患者的最佳选择。
2016 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总结了2016年之前有关房颤合并ICH患者抗凝治疗的相关文献后指出,现有证据表明在ICH 4~8周后可重新启动房颤患者中的抗凝治疗,尤其是当出血原因或相关危险因素已得到治疗时,这样治疗可减少缺血性卒中复发,降低死亡率。
2017年Stroke杂志新发表了一篇关于房颤患者ICH后的最佳抗凝时机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回顾了2005年至2012年瑞典卒中中心所有房颤合并ICH病人启用抗凝剂后的疗效和风险,研究一共纳入了2619例患者,经过对比发现,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事件,且不会增加严重出血风险,同时文章还指出启用抗凝的最佳时机是ICH后7~8周后。
对于发生ICH的房颤患者,重启抗凝前需要先治疗ICH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再出血风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评估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及再发ICH风险选择个体化抗凝时机。
1.房颤患者ICH后的最佳抗凝时机时间窗是多久?
2.抗凝治疗出现出血事件后,还能否重启抗凝?
(中国医学论坛报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博士后 、住院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心脏电生理学、遗传性心律失常、遗传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及发病机制研究,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专业博士和博士后,起搏与电生理方向。
擅长各种心律失常和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等的介入治疗,对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源性猝死等有深入研究。
对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哪些抗凝策略?下期文章“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策略”给你答案!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中国首部《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发布,刘少稳教授精心解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