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消化代有人才出 新锐扬帆会有时——第22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青年医生腾飞计划”专场纪实

2025-08-1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图片

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正如消化医学领域青年才俊们奔涌的热情。2025年6月14日,第22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青年医生腾飞计划” 首场线下交流会如期而至。这场以“青年消化医师核心竞争力三维锻造法”为主题的盛会,如同一座灯塔,为迷茫中的青年医生驱散迷雾,照亮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成长之路。


图片




一、三维锻造 直击痛点:为青年成长搭框架、聚合力



青年医生是消化学科的未来,但临床重压、科研迷茫、创新困局如同三座大山,常让他们在成长中步履维艰。为此,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通过广泛调研,创新推出“临床+科研+创新”的三维锻造模式,这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构建相互支撑的能力生态:临床是根基,科研是翅膀,创新是方向,三者协同发力,帮助青年医生在复杂医疗环境中找准定位。


本次会议的含金量从参会阵容可见一斑: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委、消化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副主委等重量级专家齐聚,杰青、优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医师等权威专家组成“智囊团”助阵,他们不仅带来前沿视野,更以“过来人”的身份提供务实指导。


主持团队的选择同样颇有讲究。戈之铮、王邦茂等教授既是领域内德高望重的大咖,深耕临床与科研数十载,更懂青年医生在职业初期的迷茫,他们能精准捕捉发言中的核心价值,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拉近了与青年医生的距离,让每次分享都能直击核心,引发共鸣。


图片



图片



开幕式上,两位嘉宾的致辞为会议定下务实创新的基调。会议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坦言,“三维锻造法”每个话题都戳中了青年医生的痛点:从平衡临床与科研,到把患者的疑问变成研究课题,再到如何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这些都是大家最需要的答案。她期待专家们的分享,让青年医生少走弯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郑桂香副总编谈到,中国医学论坛报与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相伴相随22年,见证了消化学科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而未来的领跑者,就在今天在座的青年医生中。她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寄语青年医生,希望他们在医学道路上怀揣理想,勇往直前,用理想之石,敲出星星之火;用理想之火,点燃熄灭之灯;用理想之灯,照亮夜行之路;用理想之路,引导自己走向黎明。



二、大咖开讲 启迪智慧:从方向到路径的实战指南



大咖开讲环节如同一场成长方法论的盛宴,三位资深专家从不同维度为青年医生传授“成长锦囊”。


邹多武教授:消化学科的“人才坐标系”


video


“国家视人才为第一资源,从国家到省市,各级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密集出台,这是你们遇到的最好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一开场,就用一句话点明了青年医师的机遇所在。他系统梳理了消化学科这一黄金发展期特征:内镜技术年年革新、多学科交叉融合加速、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重塑诊疗模式等,这些都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图片





具体而言,青年医师面临六大机遇:包括学科前景广阔、多学科协作模式、专业学会支持、内镜技术创新、精准医疗兴起以及国家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但机遇背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如操作技能学习曲线陡峭、临床与学习压力繁重、亚专业选择困惑、医患关系复杂、科研竞争激烈等。


消化学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援引李兆申院士的理念强调:“破解之道,关键在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 想做事必须先做人,这是根本前提。” 同时,他也一直践行李兆申院士提出的人才培养路径:“抓人才→建队伍→树特色→找难题→做研究→上台阶”将人才建设置于学科发展的核心地位。他以瑞金医院70余年的人才培养经验举例,“我们让青年医生在亚专业深耕,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有人既懂内镜又通AI,很快就在新领域开辟了道路。”最后他特别强调,技术再好,若没了医德底线,一切都是零。


图片





王邦茂教授点评时谈到,消化科是个“万能接口”,想搞外科、影像,甚至心理学,都能在这里找到结合点。一句话引发全场共鸣。


洪洁教授:科研路上的“破局心法”


video


“科研最怕找不到自己的标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洪洁教授以自身经历,分享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破局之路,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务实的经验与教训。


图片





她回顾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从复旦大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起步,到在美国布朗大学接触消化科并开始研究Barrett食管与食道腺癌,随后加入房静远教授团队,转向胃肠道肿瘤的表观遗传与信号传导研究。期间虽然发了不少论文,但冲击高端项目时屡屡碰壁,“我们的机制研究拼不过中国科学院,肿瘤研究又没特色,到底该怎么做?”


转折点来自房静远教授的点拨:“聚焦消化科临床需求,用医院资源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她最终锚定炎症性肠病(IBD),从临床痛点切入:IBD诊断难、分层治疗缺依据、癌变难预防。团队整合宏基因组数据,发现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与IBD相关,构建的粪便诊断模型落地转化,真正帮到了患者。


“追热点要踩准节奏。”她坦言,曾跟风做单细胞测序,却因“只为测序而测序”论文难产。后来结合临床问题,将单细胞数据与肠菌研究结合,揭示了尿素酶促进腺瘤癌变的机制,才打出特色牌。


她给青年医师的建议很实在:开题前先问三个问题:“不做影响什么?做了能改变什么?能否深入拓展?”强调科研不能单打独斗,要扎根临床、组队攻坚。


图片





戈之铮教授点评时称赞,这才是从临床来,到临床去的典范,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让患者真真切切受益。


戎龙教授:科室文化里的“隐形竞争力”


video


当多数人聚焦技术与论文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戎龙教授却把话题转向科室文化。“学科发展靠技术,更靠文化。”戎龙教授分享了北大医院内镜中心的文化密码。


图片





北大医院内镜中心处处透着专业温度:“厚德尚道,镜享人生”的核心价值观,既守厚道传统,又盼医者能在工作中寻得意义;“守正创新,水准原点”的愿景,以院内象征海拔0米的水准原点自勉,立志做行业标杆;“内镜中心,心向光明”的口号,则贴合内镜与光为伴的特质。


他从内镜操作中提炼出三条心法:做肠镜越急越进不去,故须平常心;该退镜时不冒进,是谓知进退;从初学时耗数小时到可以完成近20厘米的高难度切除,靠的是坚持。


团队文化更重“归属感、获得感、贡献感”:多院区线上交班保持交流,年轻医师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收获成长,全员参与新院区建设凝聚合力。如今,科室在临床、科研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皆源于此。


王邦茂教授幽默表示:“北大医院内镜中心的领先,藏在心向光明的文化里。戎龙教授的分享告诉我们,好的文化能让团队走得更远。”



三、对话榜样 倾囊相授:把困惑拆成可解的“应用题”



对话榜样环节更像一场现场问诊,青年医生抛出最棘手的困惑,专家们则给出操作性强的答案。


video


话题一:临床与科研的“平衡术”


图片





图片






“青年医师怎么平衡临床与科研?”聚焦这个问题,戎龙教授坦言,平衡不是单纯的时间管理,而是能量管理。适当休息、运动以保持精力,避免过度消耗,是为了让接下来的工作更高效。他结合科室管理经验,给出四大落地策略:临床繁忙时,不妨聚焦临床科研,从门诊病例中找问题,再与基础研究同事合作,借团队之力整合资源;善用工具提效,如AI写病历、医院数智中心筛数据,把时间省下来做动脑筋的事;处理好团队关系,多跟高年资医生和上级沟通需求;守住平常心,找到职业的意义感就有了坚持的动力。


图片






北京协和医院孙颖昊主治医师提问如何保持能量,戎龙教授建议“规律锻炼+高效休息,身体是‘1’,其他都是‘0’,要保护好。”


图片






吉林市人民医院陶丽莹主治医师提及地市级医院没资源,戎龙教授建议:“先借船出海,加入全国多中心研究当参与者,攒经验;同时把患者标本好好存起来,未来就是跟大中心合作的‘敲门砖’。”


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莉副主任医师则困惑基础科研难、国自然申请难,戎龙教授坦言:“临床医生不必硬啃基础,可延续研究生课题,或跟基础团队‘搭伙’;国自然也会向临床倾斜,多从病例里找问题,用AI筛文献、多请教专家,课题方向自然会清晰。”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蔺蓉教授总结时强调:“学会借力,你的上级医生、实验室同事,甚至AI工具,都是帮你平衡的支点。”


话题二:从临床到科研的“转化公式”


图片





图片






“科研的核心是解决临床痛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锦航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们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血管变化很特别,就联合影像科做三维重建,最后找到了预测出血风险的指标,问题就藏在日常诊疗里。”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冯歆夏副教授结合自身实践补充:“我曾因临床与科研难以兼顾想过放弃,如今明白科研须为临床服务,要从操作积累中找痛点、从数据记录中挖问题、在与前辈交流中寻方向,更要靠团队协作落地。”


图片






南京鼓楼医院唐德华副研究员提出“临床忙,试验入组效率低”的问题,高锦航研究员建议“加入多学科团队(MDT),团队能提供患者数据和经验,效率会高很多”。


图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辜雷医师追问:“国自然评审更看重临床问题还是科学假说?”高锦航研究员回答:“更看重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有什么重大临床意义。大型研究耗时耗力,关键在团队支持和严谨的试验设计。”


图片






洪洁教授最后补充:“起步阶段别贪大,先梳理手头病例数据,在参与科室项目中慢慢找感觉。团队协作是王道,单凭个人很难做好研究。”


话题三:职业规划,深耕与拓展的“临界点”


图片





图片






“我专注超声内镜,该不该拓展ESD、减重技术,成为‘3E’‘4E’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政副研究员的纠结,让现场不少人点头。


图片






北部战区总医院杨卓教授的建议很明确:“年轻医生别急于当全才,先把一个领域练到炉火纯青。比如你擅长超声内镜,以此为基础再学ERCP,会比从零开始更顺。科室培养也更看重在某一方向深耕的医生。”


图片






黑龙江省医院的杨月主治医师刚接触内镜不久,她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该先学精胃肠镜、ESD,再学ERCP,还是同时进行?”杨卓教授的答案一致:“先精通一项,再逐步拓展,根基稳了,才能走得远。”


图片






有7年早癌和ESD经验、现转向超声内镜方向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王敬斋主治医师表示:“一开始想全面开花,后来发现深耕才能浅出,过早分散精力反而难出成果。”


图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缪应雷教授总结:“职业规划就像种树,先把根扎深,再慢慢长枝叶。聚焦一个方向做精,再根据自身情况拓展,才是稳健之道。”


话题四:培养创新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密码”


图片





图片






“创新不是凭空想,要先打破固有思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孙秀静教授的话,拉开了第四个话题的讨论。她建议青年医师“多找医工合作,比如结合AI、新材料;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墨守成规;善用学校、医院、学会等平台,争取国际合作机会”。


图片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赵凯越主治医师谈道:“青年医生应具备跨界思维,要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辅助临床决策与科研,同时还要重视MDT工作,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观点受到与会者的认可。


图片






“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张政副研究员追问。孙秀静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解答:“出国学习要带着问题去,目标明确才能有收获。”


图片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分享了留德、留日经历:出国不只是学技术,更要学学术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文化,这些软实力更重要。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展现自身价值,自然能获得国际认可。



四、扬帆起航 任重道远:让今天的收获变成明天的脚印



会议虽已结束,但会议产生的震撼远未停息,会议带来的思考仍在环绕。


图片





思考一,如何培养人才?本次会议主席、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主编、上海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要把青年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性任务常抓不懈。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启动“青年医师腾飞计划”,打破了人才成长壁垒,像今天这样的交流会,就是为了让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他介绍,今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年会上,将为青年学组安排4个半天的交流时间,持续为青年医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思考二,培养何种人才?当前消化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时代呼唤更多的临床+科研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出现。只会看病的是医生,只会做实验的是研究员,我们要的是能把患者的痛苦变成研究课题,再把研究成果变成患者笑容的研究型医生。要有冲击高端的雄心,不仅要培养能看好病的医生,更要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方案的专家,这才是我们消化学科的未来。


思考三,怎样成为人才?如何把今天的收获变成明天的脚印,金震东教授对青年医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一要堪当大用,不能满足于当一名临床医生,要立志成为研究型医生,在科研领域显露峥嵘。二要实践应用,把会议学到的知识付诸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三要活学活用,对前辈的经验,要理解、掌握其精髓,结合实际悟出符合自身的方式方法。四要学以致用,把医生的事业当成终身学习的志业,不断修正思想观念,更新知识体系,改善知识结构,跟上技术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步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青年医生在成长的路上行稳致远,预祝消化学科的明天更加璀璨。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