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9月5—6日,2025年肾脏病研究进展南方论坛暨医疗大数据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举办。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小强教授分享了题为“急性肾损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
丁小强教授作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丁小强教授接受专访,深入探讨AKI防治现状、技术突破及未来发展方向,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全球住院患者发病率高达20%~31.7%,更为严峻的是,AKI是诱发或加剧慢性肾病(CKD)的关键风险因素。
目前,心血管术后急性肾损伤(AKI)防治仍面临显著困境,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从发病率来看,心外科术后AKI发病率达30%~40%,心脏介入术后为5%~10%,且AKI会显著增加患者短期和远期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死亡及致残风险。
在防治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诊断滞后,依赖血肌酐和尿量的传统检测方式无法捕捉肾小管早期可逆性损伤,漏诊率超40%,近50%患者诊断时肾功能已不可逆;
二是预测不准,传统模型难以量化复杂病因交互作用(如心肾共病的容量负荷);
三是预防缺位,缺乏针对肾小管缺血易感性的有效药物;
四是救治欠范,CRRT严重依赖个人经验,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加强,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90%左右。
这些问题共同导致AKI防治体系亟待优化,肾内科作为防治主体,肩负着解决这些难题的核心使命。
针对心脏手术患者等AKI高发群体,我们在诊断技术与预防策略上均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推进。在诊断层面,我们借助尿液离子组学等技术,检测肾小管离子转运功能的变化,进而提出了“肾小管功能抑制期”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能帮助我们精准识别肾脏的可逆性损伤窗口,为开展黄金时段的干预提供有力依据,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推动该概念纳入未来的AKI分期标准。
同时,我们还联合应用糖蛋白SDC-1、中性粒细胞NETs等生物标志物,鉴别缺血性肾小管损伤,并构建起更高效的早期诊断模型;此外,针对心肾共病这一复杂情况,我们也在着手制定专属诊断标准,重点打造灌注不足、容量过负荷等特殊场景下的分层诊断方案。
在预防措施上,我们在《Circulation》和《Eur Heart J》杂志发表了有效的缺血预适应(RIPC)方案,该方案通过肢体远程缺血的方式激发肾脏自身的保护机制,临床数据显示,其能使心脏术后AKI发病率降低23%,心脏介入术后AKI发病率降低58%,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编写RIPC的标准操作规范,让这一预防手段更易推广应用。
一是AKI风险预测与预警,通过构建多模态时序模型,整合患者术前基础疾病、术中生理参数、术后生化指标、影像特征,结合透皮GFR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全病程AKI风险可视化,精准锁定AKI高危患者,解决传统预测模型难以量化复杂病因交互作用的问题。
二是辅助临床决策与治疗管理,依托肾脏损伤机制知识图谱,根据精准风险预测结果生成个体化干预方案,同时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领域,通过AI赋能调控治疗参数,降低技术操作门槛,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助力缩短治疗决策与启动时间、延长有效治疗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从技术突破与临床需求角度看,未来AKI领域AI应用的发展方向可围绕以下两点进一步优化:
AI预测预警模型的深度优化,进一步提升对复杂临床场景(如心肾共病患者的容量负荷波动)的适配性,增强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能力,让风险预测更精准、预警更及时,为早期干预争取更充足时间;
AI驱动的CRRT智慧化升级,除了持续优化治疗参数调控算法,还可探索构建CRRT不良事件智能预警模型(如针对出血、感染等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同时结合基层临床需求简化AI操作界面,推动智慧CRRT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加强CRRT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升危重AKI患者的救治覆盖率与效果。
丁小强教授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采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