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Q:如下哪些是神经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影像学技术?
A:CT
B:X-CT
C:MRI
D:fMRI
E:PET
答案:BDE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盛鑫
审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杨渊
抑郁障碍为最常见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需要医学手段干预。其发病人群大,终生患病率可达15%~18%,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质量。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抑郁障碍的认识,提高诊治。
主要包含情感症状、躯体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
(1)情感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快感缺失是抑郁障碍的三个核心症状;
(2)躯体症状:
躯体症状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各个方面或系统的躯体化症状,患者多以各种躯体症状到各专科就诊:如失眠或睡眠增多、体重改变、精力丧失、乏力疲劳、全身不适等;
(3)认知功能损害:
思维联想速度减慢、反应迟钝、决断能力降低、记忆力及注意力减退、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等;
(4)自残自杀观念或行为:
严重抑郁障碍患者会出现自伤或消极自杀的观念或/和行为。
根据ICD-11诊断标准,抑郁障碍为心境障碍的一个亚组,包括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障碍、混合型抑郁和焦虑障碍几个主要类型,还包含其他特指的抑郁障碍及未特指的抑郁障碍。
(1)单次发作抑郁障碍:
既往没有抑郁发作事,存在或有一次抑郁发作。抑郁发作特点表现为在至少持续的两周,几乎每天的抑郁心境或对活动的兴趣减少,并伴有其他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无价值感、过度的内疚自罪感、无望感,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观念,睡眠或食欲改变,精神运动激越或迟钝,精力减退或疲劳等。以前从未出现过任何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等双相情感障碍表现;
(2)复发性抑郁障碍:
有病史或至少两次抑郁发作,两次发作间隔至少数月没有明显心境障碍;
(3)恶劣心境障碍:
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的抑郁情绪,患者持续一天中大部分时间,且病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存在抑郁心境。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或对活动的兴趣或乐趣明显减退。有多种焦虑症状,包括紧张、焦虑,无法控制担忧的想法,担心可怕的事情发生,难以放松,或交感神经症状。单独考虑抑郁或焦虑症状,都不能达到诊断为其他一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或恐惧障碍的诊断标准;
(4)混合型抑郁和焦虑障碍:
两周或更长时间,患者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病史是核心,除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外,评估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疾病
目前以及既往严重的躯体疾病以及药物使用情况;
(2)既往史及家族史;
(3)心理社会因素;
(4)精神状态检查
包括心境、情感、认知、精神运动活动、思维过程、言语等因素,以及自杀观念等;
(5)体格检查
根据病史酌情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6)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酌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皮质醇等,甚至物质滥用的毒理学筛查;
(7)必要时神经影像学检查;
(8)重视对患者的风险及转诊评估
重度抑郁发作、复发性或难治性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存在自杀风险、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或妊娠期、产后妇女的严重抑郁等,需要请精神专科医师会诊或转诊;
(9)心理量表评估
推荐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抑郁90秒4问法”、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非药物治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接受程度、既往治疗经过、抑郁严重程度等因素。
对轻度抑郁患者,可首先考虑心理疏导或治疗,结合生活方式改变,随访评估,必要时药物治疗;中度及以上的抑郁障碍患者推荐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疗效不佳者可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休克治疗(MECT)等物理治疗。
常用抗抑郁药物:
(1)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包括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及氟伏沙明。一般2-4周起效,耐受性较好;
(2)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代表药物为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对抑郁、焦虑以及伴发的躯体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
(3)NE和特异性5-HT拮抗剂(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有嗜睡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4)DA和NE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安非他酮,对疲劳及动力缺乏效果较好;
(5)5-HT拮抗再摄取抑制剂(SARIs),代表药曲唑酮,还可改善睡眠;
(6)多模式作用机制药物,代表药伏硫西汀;
(7)褪黑素能抗抑郁药,代表药阿戈美拉汀,注意监测肝功能;
(8)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物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不良反应以及严重副作用,建议慎用;
(9)其他抗抑郁药,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起效快,可酌情选用。
抑郁的第一次发作、无明显复发因素者维持治疗6~9个月,存在复发风险因者维持治疗2 年以上;复发者维持3~5年以上抑郁障碍的治疗。
治疗时间较长者,在终止治疗之前,应逐步减量停药;减量期间以及停药后,需加强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注意自我监测及随诊。
抑郁障碍发病率高,核心症状为持续的抑郁心境及兴趣减退;
抑郁障碍治疗主要药物为SSRIs、SNRIs等;
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药、足量足疗程、疗程结束后应逐步减量,并注意监测病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神经心理疾病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身医学、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学科管理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综合医院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
Q:抑郁障碍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A:药物治疗
B:心理治疗
C:物理治疗
D:生活方式改变等非药物治疗
请在评论区回复
答案明日揭晓
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如何?明日文章:
↓一键返回活动页面↓
原创文章,转载须授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撰稿,21篇脑梗死临床诊疗干货文章,精准提升脑血管临床诊疗能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东教授牵头,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癫痫专业组专家撰稿18篇精品干货文章,手把手指导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牵头,程忻教授主编,分享卒中领域最新指南及进展,以前沿视角审视卒中诊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