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国房颤疾病领域经过 20 余年发展,不断在发病机制和管理策略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与变革,同时对临床中尚存在的疑难点、更优化的抗心律失常策略保持着持续的探索热情。近日,第22届心房颤动论坛(CAFS 2024)在大连盛大召开。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等多位领域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房颤诊疗实践展开深入学术交流,与国内外专家一道为促进我国房颤防控事业的进步建言献策。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探索取得瞩目的成绩,成为本次大会讨论的热点。现整理会议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优化中国房颤防治策略
深挖中医药应用价值
黄从新教授作汇报
黄从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一项纳入全国129家医院11万余患者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成年人房颤标准化患病率达1.6%,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和农村相似。目前,居民对房颤的知晓率不足10%,其中农村地区的知晓率显著低于城市,提示我国房颤的防治任务任重道远。
在治疗方面,规范化的抗凝药使用是降低房颤发生风险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率显著提高,但仍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可作为一线治疗策略,但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且存在少量心包积液、血管并发症、心脏压塞等术后并发症风险。射频消融术后短期应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AADs)可减少近期复发,但并不能改善远期预后,长期使用的依从性较差,安全性不佳。
为进一步优化房颤治疗策略,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在抗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价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牵头开展了“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该研究结果于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重磅发布,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参松养心胶囊组提高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降低了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1年的复发风险40.4%,降低复发率7.9%,且安全性良好。研究还观察到参松养心胶囊有助于降低房颤的负荷,进一步证明了其在房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黄从新教授表示,这一发现是中国房颤领域的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医药在房颤防治中的价值与潜力,也为全球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除药物探索外,建立房颤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房颤中心建设项目,也是促进我国房颤患者防控事业大步向前迈进的重要举措。目前,房颤中心已组建省级联盟27个省份、地级市联盟93个、注册单位1865家,建设单位111家。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国房颤防控将在全程管理和规范管理方面不断优化。
个体化选择房颤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松养心胶囊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刘育教授作汇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育教授指出,目前房颤消融的适应证正在逐渐放宽,但房颤患者在接受消融术后具有较高复发风险,且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远期预后相关。相关证据显示,房颤消融术后短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短期复发,但不增加远期成功率。房颤消融术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降低远期复发,但患者具有较差的依从性。基于各种循证,国内外各大指南对消融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给出推荐。其中,2021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指出,房颤消融术后心电监测有房颤或频发房颤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助于减少症状及焦虑;术后窦性心律稳定,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为房颤患者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状态、心电图参数,做到个体化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证据显示,房颤消融术后应用决奈达隆,可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复发时间;相比于索他洛尔,决奈达隆显著降低患者二次消融、心血管事件及房颤住院发生率;决奈达隆的安全性优于胺碘酮,但疗效不如胺碘酮。刘育教授表示,在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时,应坚持首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而不是有效性的原则。
参松养心胶囊用于房颤治疗安全有效,获得了相关指南推荐。参松养心胶囊对比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减少房颤发作频次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改善症状优于普罗帕酮,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基于此循证研究,2021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指出:对于阵发性房颤,可单独使用中药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性心律,也可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
为进一步探索参松养心胶囊用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黄鹤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SS-AFRF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患者,给予参松养心胶囊4粒/次、每天3次,可较安慰剂显著降低患者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率7.9%。同时,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改善消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消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房颤负荷,有延长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时间的趋势,且安全性良好。
抗心律失常药物新分类和中国专家共识
助力临床规范化治疗
徐伟教授作汇报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首先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经典分类进行了回顾。他指出,1975年英国牛津大学的Wiliams根据药物的电生理特性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Ⅰ~Ⅳ共4类,但该分类主要描述了通过阻断通道和电流发挥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某些通道或受体的激活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可能性没有被考虑。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按照经典分类法,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经不能被归类。2018年,牛津大学华人学者雷鸣在Circulation(《循环》)杂志上发表文章,总结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进展,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最新分类方法:8大类,32个亚类。新分类系统不仅对经典的四类药物分类进行了拓展,而且增加了与异常心率(0类)、机械牵张(Ⅴ类)、细胞间通信(Ⅵ类)以及上游靶点相关的药物(Ⅶ类)的四个新类别。该新分类系统保留了广泛接受的经典Vaughan-Williams框架的基本简单性,同时涵盖了目前已知的所有主要抗心律失常机制类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我国专家在202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以Vaughan-Williams分类为基础,结合2018年分类,根据中国实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分类,分为Ⅰ类药物(Na+通道阻滞剂)、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Ⅲ类药物(钾通道阻滞剂)、Ⅳ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和其他。2020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则纳入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描述,共识指出,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器质性室早、心衰合并室早、窦缓合并室早患者,推荐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为Ⅱa类推荐、A级证据。
抗心律失常药物新分类方法的应用,对临床诊治提供了诸多帮助。我国专家共识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分类、适应证的详细推荐,则有助于临床医生更规范地治疗我国心律失常患者。
小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