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彭道泉 王帅
2021年,血脂异常诊疗领域有哪些新进展引人注目?未来,又有哪些研究值得关注?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道泉教授团队对2021年血脂异常诊疗进展进行年度回顾!(文末可阅读系列文章)
彭道泉教授
【本期话题】“他汀+”时代ASCVD剩余血脂风险:LDL-C、TG和Lp(a)。
当下证据已明确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因素,一直以来欧美及我国指南均将LDL-C作为降低ASCVD风险的首要血脂干预靶点。
随着各种以LDL-C为靶点的药物,如他汀、依折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单克隆抗体等广泛进入临床应用,ASCVD患者的LDL-C水平有大幅下降,高强度他汀以及他汀联合PCSK9单克隆抗体分别可使LDL-C较基线水平降低50%和80%。
但研究仍观察到ASCVD患者有较高残余心血管风险,从血脂风险管控角度来看,这些残余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患者接受现有的他汀或“他汀+”方案治疗效果差,未能达到LDL-C<70 mg/dl的理想水平。而导致现有降脂方案疗效欠佳的可能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他汀相关的肝脏、肌肉不良反应导致他汀不耐受。
每日用药依从性差。
个体因素:合并多种代谢性疾病的ASCVD患者即使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依折麦布/PCSK9单克隆抗体”,LDL-C仍未能达标;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
除LDL-C以外还有其他含载脂蛋白B(ApoB)的胆固醇也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富含甘油三酯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残粒脂蛋白。
研究不仅发现高水平甘油三酯(TG)、富含TG的脂蛋白(TRL)和残粒脂蛋白与ASCVD高风险相关,而且即使对于LDL-C水平已经达标的患者,降低TRL和残粒脂蛋白水平也能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
大量观察性研究及遗传学证据均提示脂蛋白(a)[Lp(a)]会增加ASCVD风险,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推荐应将Lp(a)作为危险因素纳入10年心血管风险为临界或中危人群的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模型。
一项PCSK9降低Lp(a)水平对总体事件影响研究(ODYSSEY Outcome研究)再分析结果显示,近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当LDL-C水平接近70 mg/dl时,Lp(a)水平>13.7 mg/dl组较Lp(a)≤13.7 mg/dl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而在LDL-C<70 mg/dl的患者中,使用PCSK9抑制剂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仅在Lp(a)>13.7 mg/dl的亚组中,能带来额外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下降的获益。
总体来说,2021年没有大规模降脂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发布,除以上正在进行中的临床研究外,学界对于新降脂药物也在不断探索中,如PCSK9抑制剂的口服制剂,基因编辑沉默PCSK9,载脂蛋白C(ApoC)为靶点的小核酸药物降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ANGPLT3核酸类抑制剂,新型CETP抑制剂(obicetrapib)等,这些新的靶点或制剂将为降脂治疗提供更丰富的手段,但其应用前景还有待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