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血液灌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2025-07-27作者:医学论坛报醒醒资讯

血液灌流在高效清除毒素的同时,由于其对血液成分的非特异性吸附以及体外循环的影响,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35%,而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精准化的预防措施,这一比例可降至 12%。护理人员需充分认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处理。

过敏反应是血液灌流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 8-12%,多发生在治疗开始后 10-30 分钟。引发过敏的主要原因包括灌流器吸附剂的生物不相容性、残留的致热原以及患者自身的过敏体质。轻度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多分布于颜面部和躯干;中度过敏可出现胸闷、气促、血压轻度下降;重度过敏则会引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意识丧失、血压骤降、喉头水肿等,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在于治疗前的充分评估和预处理。护士在治疗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及接触物过敏情况,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列为高风险人群。预冲灌流器时,除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外,可加用抗过敏药物预处理:将地塞米松 5mg 加入 100ml 生理盐水中,以 50ml/min 的速度冲洗灌流器,使药物与吸附剂充分接触,减少治疗中过敏物质的释放。某医院对 2022 年收治的 420 例高风险患者采用此方法,过敏反应发生率从 23% 降至 7%

治疗过程中,护士需每 5 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皮肤状况,同时主动询问有无不适。一旦发现过敏迹象,需立即采取阶梯式干预措施:轻度过敏时,减慢血流速度至 100ml/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5mg 并持续观察;中度过敏时,暂停灌流治疗,给予吸氧(3-5L/min),静脉推注苯海拉明 20mg,同时监测血压变化;重度过敏时,立即终止治疗,启动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1mg,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某案例中,一名有机磷中毒患者在灌流开始后 18 分钟出现全身荨麻疹并伴有胸闷,护士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并注射地塞米松,5 分钟后症状缓解,继续完成治疗,避免了病情恶化。

血小板减少是灌流治疗后的常见迟发性并发症,因吸附剂对血小板的非特异性吸附所致,发生率约为 25-30%,多在治疗后 24-48 小时出现。血小板计数通常较治疗前下降 20-30%,多数患者无明显出血症状,但少数患者(尤其是血小板基础值较低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表现。

护理中需加强对血小板变化的监测,治疗后 24 小时、48 小时各复查一次血常规,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对于血小板计数>50×10/L 且无出血症状的患者,只需密切观察;当血小板计数<50×10/L 时,需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外伤,同时避免进食坚硬食物以防口腔黏膜损伤。穿刺操作时需延长按压时间至 5-10 分钟,必要时用冰袋冷敷穿刺点 30 分钟以减少出血风险。对血小板计数<30×10/L 或出现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需遵医嘱输注血小板悬液。某案例中,一名肝性脑病患者在灌流治疗后 36 小时出现血小板计数降至 28×10/L,护士及时发现其口腔黏膜出血点,报告医生后输注单采血小板 1 个治疗量,24 小时后血小板升至 65×10/L,出血症状缓解。

通过对各类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和精准化干预,不仅能显著提高血液灌流治疗的安全性,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需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篇文章来自昆明市延安医院 山云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