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血液灌流在高效清除毒素的同时,由于其对血液成分的非特异性吸附以及体外循环的影响,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35%,而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精准化的预防措施,这一比例可降至 12%。护理人员需充分认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处理。
过敏反应是血液灌流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 8-12%,多发生在治疗开始后 10-30 分钟。引发过敏的主要原因包括灌流器吸附剂的生物不相容性、残留的致热原以及患者自身的过敏体质。轻度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多分布于颜面部和躯干;中度过敏可出现胸闷、气促、血压轻度下降;重度过敏则会引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意识丧失、血压骤降、喉头水肿等,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在于治疗前的充分评估和预处理。护士在治疗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及接触物过敏情况,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列为高风险人群。预冲灌流器时,除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外,可加用抗过敏药物预处理:将地塞米松 5mg 加入 100ml 生理盐水中,以 50ml/min 的速度冲洗灌流器,使药物与吸附剂充分接触,减少治疗中过敏物质的释放。某医院对 2022 年收治的 420 例高风险患者采用此方法,过敏反应发生率从 23% 降至 7%。
治疗过程中,护士需每 5 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皮肤状况,同时主动询问有无不适。一旦发现过敏迹象,需立即采取阶梯式干预措施:轻度过敏时,减慢血流速度至 100ml/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5mg 并持续观察;中度过敏时,暂停灌流治疗,给予吸氧(3-5L/min),静脉推注苯海拉明 20mg,同时监测血压变化;重度过敏时,立即终止治疗,启动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1mg,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某案例中,一名有机磷中毒患者在灌流开始后 18 分钟出现全身荨麻疹并伴有胸闷,护士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并注射地塞米松,5 分钟后症状缓解,继续完成治疗,避免了病情恶化。
血小板减少是灌流治疗后的常见迟发性并发症,因吸附剂对血小板的非特异性吸附所致,发生率约为 25-30%,多在治疗后 24-48 小时出现。血小板计数通常较治疗前下降 20-30%,多数患者无明显出血症状,但少数患者(尤其是血小板基础值较低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表现。
护理中需加强对血小板变化的监测,治疗后 24 小时、48 小时各复查一次血常规,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对于血小板计数>50×10⁹/L 且无出血症状的患者,只需密切观察;当血小板计数<50×10⁹/L 时,需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外伤,同时避免进食坚硬食物以防口腔黏膜损伤。穿刺操作时需延长按压时间至 5-10 分钟,必要时用冰袋冷敷穿刺点 30 分钟以减少出血风险。对血小板计数<30×10⁹/L 或出现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需遵医嘱输注血小板悬液。某案例中,一名肝性脑病患者在灌流治疗后 36 小时出现血小板计数降至 28×10⁹/L,护士及时发现其口腔黏膜出血点,报告医生后输注单采血小板 1 个治疗量,24 小时后血小板升至 65×10⁹/L,出血症状缓解。
通过对各类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和精准化干预,不仅能显著提高血液灌流治疗的安全性,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需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篇文章来自昆明市延安医院 山云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