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上,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不在少数,患者多病情严重,死亡风险高,预后差。
近日发布的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这类患者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脑梗死或TI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TIA与冠心病共存三大类,并给出相应的诊治意见。
脑-心综合征是指脑损伤继发的心脏功能障碍。急性脑梗的患者有3%合并心梗,超半数合并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28.5%会发生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房颤、室上速等心律失常也较常见。
主要机制可能包括:有共同危险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和炎性反应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所致。
世界卒中组织脑‑心工作组指出,卒中‑心脏综合征主要分为5类,包括:
(1)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通常无症状;
(2)卒中后急性心梗;
(3)左室功能障碍、心衰和卒中后Takotsubo综合征;
(4)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包括卒中后房颤;
(5)卒中后神经源性心脏性猝死。
心梗住院后脑梗的发生率为0.7%~2.2%,2.5%的心梗患者在4周内发生了卒中。
按照心梗与脑梗死,即心脑梗死(CCI)的发病间隔时间,目前将其分为同时性心脑梗死和异时性心脑梗死两种类型,前者(发病间隔≤24 h)相对罕见(发病率为0.009%),后者(24~72 h)则相对多见(发病率为0.9%~12.7%)。
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心梗后,室壁运动异常、室壁瘤以及房颤等心律失常造成了左室内附壁血栓和脱落,进而造成脑栓塞。
另一方面,心梗时伴随的高凝状态也会影响心、脑动脉斑块进展,且心梗易继发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造成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管壁斑块脱落(动脉‑动脉栓塞),从而发生脑梗/TIA。
心梗患者发生脑梗亦见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0.07%~0.40%)或冠脉搭桥术术后(1.5%~3.0%),可能与钙化碎片、斑块、血栓形成和脱落,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栓塞、围手术期房颤、围手术期低血压和动脉夹层等有关。
共存是指一次典型的脑梗/TIA与冠心病发生的时间远隔,反之亦然。Meta分析显示脑梗/TIA患者每年发生心梗的绝对风险为2.2%,在美国科学声明中,推荐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按冠心病等危症处理。
其实,心脑共并属于泛血管病范畴,泛血管病防治科学声明曾指出,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
其核心任务是泛血管疾病的全过程管理,强调跨学科合作和整合,为患者提供全面管理,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二甲双胍、碘过敏……CT、CTA等检查前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徐运: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及评估丨CSA&TISC2022
急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 180 mmHg,紧急降至多少才安全?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神经影像问答:脑干梗死后华勒氏变性(WD)有什么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