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刘秀娟
随着吸附材料技术的革新与临床方案的优化,血液灌流已从传统的急性中毒抢救,拓展至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多领域,成为跨学科诊疗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优势在于精准清除血液中常规治疗难以去除的中大分子物质,为疑难病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将系统梳理血液灌流在关键临床场景中的应用逻辑、疗效证据及未来方向。
一、急性中毒抢救:黄金时间窗内的 “毒素清除器”
急性中毒是血液灌流最成熟的应用场景,尤其适用于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60%)的药物或毒物中毒,可快速降低血药浓度,避免器官不可逆损伤。在有机磷农药中毒(如敌敌畏、乐果)治疗中,传统阿托品、解磷定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清除已吸收的农药分子,而血液灌流通过活性炭吸附剂可在 1-2 小时内清除 30%-50% 的中毒物质,显著缩短昏迷时间(从平均 72 小时降至 24-48 小时),将重度中毒患者的死亡率从 40% 以上降至 15% 以下。临床指南明确推荐:有机磷中毒患者若出现呼吸衰竭、昏迷或血胆碱酯酶活性<30%,应在中毒后 4-6 小时内启动血液灌流,且需联合 2-3 次治疗(间隔 8-12 小时),以清除再分布至血液的毒素。
对于镇静催眠药中毒(如苯二氮䓬类、巴比妥类),血液灌流的价值同样突出。此类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引发中枢抑制,而灌流可通过树脂吸附剂快速清除血液中的药物,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一项纳入 200 例苯二氮䓬类中毒患者的研究显示,接受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清醒时间(6.8±2.1 小时)显著短于单纯药物治疗组(15.2±3.5 小时),且机械通气率降低 40%。此外,在毒蕈中毒(如鹅膏毒素)、重金属中毒(如汞、砷)等特殊中毒场景中,特异性吸附剂(如螯合树脂)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精准度,例如螯合树脂灌流器对汞离子的清除率可达 80% 以上,有效减少肾脏损伤。
二、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 “关键补充”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因肾脏排泄功能下降,易蓄积 β2 - 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等中大分子毒素,引发肾性骨病、皮肤瘙痒、心血管并发症等问题。常规血液透析仅能清除小分子毒素(如尿素、肌酐),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能力有限,而血液灌流的加入可形成 “透析 + 灌流” 联合治疗方案,填补这一治疗空白。
在肾性骨病治疗中,PTH 过高(>600pg/ml)是导致骨痛、骨折风险增加的核心因素。临床研究表明,每周 1 次血液灌流联合常规透析,持续 3 个月可使患者血 PTH 水平下降 50%-70%,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反映骨代谢)水平改善 30% 以上,患者骨痛评分从平均 7.2 分(VAS 评分)降至 3.1 分。对于顽固性皮肤瘙痒,β2-MG 和 AGEs 的蓄积是主要诱因,树脂灌流器可通过吸附作用降低此类毒素水平,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接受 “透析 + 灌流” 治疗的患者瘙痒缓解率达 75%,显著高于单纯透析组(30%),且睡眠质量评分提升 50%。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调整:对于毒素蓄积严重的患者(如 β2-MG>30mg/L),建议每周 2 次灌流;病情稳定者可每周 1 次,且灌流时间需与透析同步(4 小时 / 次),以保证毒素持续清除。此外,新型高生物相容性树脂灌流器(如中性大孔树脂)的应用,减少了对血小板、白蛋白的吸附,使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20% 以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