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复旦肿瘤丨大肠癌5年生存率71.26%,专家呼吁早诊早治

2019-05-02作者:肿瘤小编资讯
结直肠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月2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在科室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结直肠肿瘤中青年专家学术会议上,首次披露了医院2008年~2016年将近1.7万名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数据。

      数据显示,“复旦肿瘤”大肠癌(Ⅰ-Ⅳ期)5年生存率71.26%,达到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诊治患者数每年以17%增长,2018年门诊量超5万人次。2018年,大肠外科完成2488例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923例。

社区筛查先行,夯实大肠癌早诊早治基础

      大肠癌被称为“吃出来的肿瘤”,在城市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走高,多年占据上海市十大恶性肿瘤的第2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介绍了一种现象,欧美发达国家曾经是大肠癌发病率的“大户”,以美国为例,美国肠癌的发病率持续20年以3%的速度下降,死亡率则以前10年2%的速度下降、近10年3%的速度下降,五年生存率则从50%提高到了66%。“这种持续性下降并非偶然,是有一股持续不断的力量在推动”,蔡三军说,“这正是得益于扎实的大肠癌三级预防工作。”

      数前年,医院大肠外科在闵行七宝社区进行的大肠癌筛查工作获得显著成效,因此上海市政府于2012年将社区大便隐血测试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尽管如此,大肠外科主任徐烨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初筛大便隐血阳性推荐结肠镜复筛的人群中,只有30%-40%人会进一步进行结肠镜的检查,60%-70%的人即使是初筛阳性也会因为诸多顾虑而选择不接受进一步的复筛。“好好的一个早期肠癌患者,因害怕做肠镜,硬生生地拖到了中晚期,疗效和预后大打折扣”,徐烨教授颇为惋惜。

创新、探索、转化、联合,新成果有待普及推广

      医院在关注肠癌治疗的同时,更着眼于肠癌早期筛查工作的创新和探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项探索肠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成果,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研究项目组曾对216例肠癌患者和187例对照患者采集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后发现,外周血18基因表达谱能显著区分大肠癌病例和正常对照,具有92%的精准度、91%的灵敏度和92%的特异度。“这也说明未来我们通过血液检查,将18基因作为一种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可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徐烨教授表示,在未来的肠癌早期筛查工作中,我们可以将该临床项目所发现的大肠癌外周血及粪便DNA特异性分子生物标志物与目前大肠癌社区筛查技术相结合,“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大肠癌筛查的检出率,更进一步锁定高危人群,增加高危人群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机会”,徐烨教授对于研究成果未来在临床工作中的普及和推广还是颇有信心。

      当天,由蔡三军教授和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牵头的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早诊早治学组正式成立。据悉,未来医院也将开设大肠癌筛查门诊,进一步加强肠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

新疗法,实现难治性肠癌5年生存率零的突破

      早期大肠癌可以获得基本治愈。作为国内知名的大肠肿瘤诊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致力于难治性肠癌的诊治实践。这其中,最难治的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临床上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这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8月左右。

      针对这一难治性肠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依托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平台,采用手术加辅助治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效果。据医院大外科副主任、负责这一技术攻关的大肠外科蔡国响教授介绍,大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研究显示部分患者通过积极的高质量的减瘤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可以达到30%以上的5年生存率,突破了过去五年生存率几乎为零的治疗瓶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针对可手术治疗的伴有腹膜转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在全国及上海市地区,于2014年起积极推广开展标准的高质量的腹膜肿瘤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目前已经累计开展了300多例。从现有的随访数据来看,“一些已经失去治愈希望的患者,经过这一综合治疗,重新获得了治愈的机会、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蔡国响教授说。医院大肠外科也在推进另外一个临床技术项目,即在局部进展期的结肠癌患者中,采用辅助性腹腔热灌注化疗来降低患者将来发生腹膜转移、腹腔复发的风险,由医院牵头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顺利进行当中,研究成果有望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临床策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