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吉耀教授:走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误区

2023-08-29作者:壹生科研学院资讯
原创

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的重要文件,是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循证诊疗时依据的最高级别证据。由于指南对临床医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以及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性,各个临床专业委员会、临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都十分重视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8月19日,在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上,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GUIDANCE)共同发起人、GUIDANCE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吉耀教授做了题为《走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误区》的大会报告,与大家共同探讨目前在指南制定上的一些误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为同道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指南的水准和质量。小编整理了报告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7点误区汇总 ·
  • 指南中的临床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范围越全面越好?

  • 如何提出临床问题?为什么必须转换为研究问题?

  • 如何区别循证指南和非循证指南?

  • 在制定指南的推荐意见时,除了推荐方向和推荐强度,还需要考虑其他内容吗?

  • 推荐意见标明强或弱等级时,是否等同于使用了GRADE体系?

  • 如果没有高级别的证据,能否制作指南?在推荐意见形成中,低质量的研究证据是否能支持强推荐意见?

  • 指南的制定需要方法学家吗?方法学团队可以替代指南中的临床专家团队吗?他们应该如何分工配合?


误区一:指南中的临床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范围越全面越好?

①在指南制定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制定或者更新这个指南,哪些是这个领域迫切需要做出推荐意见的问题,而不是像写教科书那样,面面俱到;

②临床问题主要来源于对指南使用者的调研,也可从当前的文献中获得,选择疾病负担大、社会关注度高、问题争议大、诊疗差异大或有重要新证据的临床问题;

③当临床问题与一线临床医师相关性高,问题表述清楚明确时,指南的实施效果会更好,反之亦然。

因此,临床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范围越全面越好


误区二:如何提出临床问题?为什么必须转换为研究问题(如PICO问题)?

临床问题必须由临床专家根据临床需要提出。由临床专家根据目前能得到的证据(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提出问题,然后专家组根据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进行排序;一般建议提出问题的数量在3-8个,不宜过多。

提出临床问题后需要转换为研究问题(例如治疗的转换为PICO问题,即治疗对象(P)、干预措施(I)、对照措施(C)、结局(O)),才能有助于设立准确的文献检索策略,明确纳入及排除标准,以及选择适当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误区三:如何区别循证指南和非循证指南?

循证指南根据对医学研究证据全貌的系统性评价,总结出诊疗的最佳建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①用正确、全面的文献检索策略进行证据检索;

②对检索到的证据进行综合(系统综述),形成针对某个问题的证据体;

③对证据体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和分级,一般采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分为高、中、低、极低级(有时用A、B、C、D级来表达);对证据体采用证据概要表进行描述;

④指南项目启动前、过程中以及发布之前,需对参与人员潜在的利益冲突进行恰当管理;

⑤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价值偏好,以及卫生系统的现状和外推性;

⑥保持指南推荐意见的及时更新


非循证指南的常见问题:

是否基于对证据体的全面检索?包括具体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名称、检索日期、检索词汇以及证据体质量的评估;

②是否提供证据概要表?循证指南会提供证据总结表、有证据和推荐意见相关性的证据概要表;

③是否在指南的每一条推荐意见下面的“证据总结和推荐理由”中可以看到具体的描述?包括对筛选出来的文献系统综述的结果(主要结局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总结与分析)和对其质量的评估结果报道,即可信性;

④是否可以看到得出的推荐意见考虑了的其他因素和理由?包括病患的价值观和偏好、资源、可行性、可接受性、公平性等因素的考量。

非循证指南对证据质量的评估,往往是对单篇或者多篇文献的评价,文献收集不全面,并没有对证据体进行系统的描述,看不到证据体的全貌,没有对证据体的评估,这在文章的证据总结这部分可以看到。由于对证据质量的评估是不全面的,降低了可信性。


因此,在鉴别指南是否是循证指南时,不能单看题目上写的是指南以及在方法学部分的描写。


误区四:在制定指南的推荐意见时,除了推荐方向和推荐强度,还需要考虑其他内容吗?

指南的推荐意见必须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模棱两可的描述。推荐意见所用语言应保持一致性,尽量使用主动语态,反映出PICO内容,并且体现相关证据体质量级别和推荐强度,陈述推荐原因(如利弊权衡)以及提供推荐意见适用条件的相关描述和注释


误区五:推荐意见标明强或弱等级时,是否等同于使用了GRADE体系?

GRADE提倡将证据质量级别与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强度关联。证据级别越高,表示我们对其所显示的效应估计值接近真实效应值的把握度越高,因此制定强推荐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指南仅用GRADE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或仅从报道形式上将推荐意见分成强弱,但是并未将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相关联,则不符合GRADE原则

GRADE给用户提供了一套决策框架——Evidence to Decision Framework(简称EtD),引导用户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干预的利弊平衡、证据级别,同时结合用户价值偏好、资源消耗、成本效果、可行性和可接受度来综合评价干预价值。


误区六:如果没有高级别的证据,能否制作指南?在推荐意见形成中,低质量的研究证据是否能支持强推荐意见?

制定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需要对临床上重要的尚未解决、很难被医护工作者准确回答或存在很大差异的问题,提供有指导性的最佳诊疗措施的推荐意见,因此指南中的临床问题是临床实践导向而不是研究文献导向。如果找不到文献,没有研究证据,必要时,也需要制定指南

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仅仅只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不要无意识或者不加思索地排除非随机对照试验,在某些情况下非随机对照的证据也有其价值


如果只有低质量级别的证据,以下5种情况可以考虑做出强推荐:

①当低质量证据支持此干预措施对一个危及生命或者灾难性的情况可能有利时,无论危害结局的证据是低还是高质量,均可以做出强推荐;

②当低质量的证据支持一项措施对某种临床情况的益处并不肯定,但是高质量证据支持其害处是肯定的(弊大于利),此时指南强烈不推荐这个措施

③当低质量证据支持两种措施的获益等效,但高质量证据支持后者的危险性少或花费少,则强推荐后者;

④当高质量证据支持两种措施的获益确定较少,低质量证据支持后者的危险性高或花费大,则指南强烈推荐不用后者;

⑤当高质量的证据证明一个措施的获益不高,低质量的证据支持可能存在灾难性的害处,则指南强烈不推荐这个措施。

在实际推荐意见形成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考虑干预措施受益和危害结局之间的平衡、证据体质量分析外,还需同时考虑病患的价值观和偏好、资源及其他因素这两个重要领域。


误区七:指南的制定需要方法学家吗?方法学团队可以替代指南中的临床专家团队吗?他们应该如何分工配合?

WHO指南制作手册中建议循证医学指南需要成立四个组,他们分工合作,即:指导组、专家组、工作组(包括指南方法学家和系统评价团队)以及外部评审组

其中,专家组需要协助指导组确定指南范围;帮助指导组提出关键临床问题并转换成研究问题(PICO);确定每一个临床问题下相关的结局指标并根据指标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对其排序;检查系统评价和证据质量评价的结果;解读证据并制定推荐意见;参与执笔或评审指南文稿。

指南工作组中指南方法学家是系统评价、GRADE方法的专家,可以弥补指导组、专家组以及其他成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功能是监督指南的制作过程,指导系统评价团队的工作,对GRADE证据概要表进行评审;参加指南推荐会并引导专家组采用GRADE决策框架形成推荐意见。系统评价团队的核心任务则是对指南中的关键问题执行系统评价,并制作GRADE证据概要表。

专家组和工作组互补配合,不能互相取代,而是双向奔赴。

1.png


总之,指南在规范诊疗和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制定指南是一件重要且严肃的事,制定指南时,应该不忘初心。认识和走出上述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作认知上的误区,对于制定高质量的指南至关重要。


更多内容请关注GUIDANCE官网(http://www.guidance.org.cn/)或微信公众号(CGUIDANCE

200 评论

查看更多